王丹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摘要】目的:探讨引流术在急性乳腺炎实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06例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比较两个组的患者在乳房疼痛情况、乳房肿块面积、乳汁排泄情况、白细胞控制水平、有效率分析、患者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在经过引流术治疗之后乳房疼痛大大减轻,肿块面积缩小或者消失,乳汁排泄顺畅,白细胞水平正常、患者的满意度达到100%,总有效率达到100%,与对照组比成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乳腺炎患者来说引流术是一种比较符合患者期望、疗效很好的治疗方式,值得各个医院借鉴实施。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护理;患者;显著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63-01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drainageintheactualclinicalapplicationeffectofacutemastitis.Methods:inourhospital106casesofacutemastitispatientsrandomizedtocontrastexperiment,comparedtwogroupsofpatientswithbreastpain,breastlumpsarea,milkexcretion,whitebloodcellscontrollevel,efficientanalysis,patientsatisfactionandsoonseveralaspectsbyusingstatisticalmethodsforcomprehensiveevaluation.Results:observationgroupofpatientsafterdrainagetreatmentgreatlyreducebreastpain,lumpsareashrinkordisappear,breastmilkdischargesmoothlyandleukocytelevelswerenormal,thepatient'ssatisfactionratereached100%,totaleffectiveratereached100%,toasignificantdifferencewith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forpatientswithacutemastitisdrainageisamoreaccordwithpatientexpectations,curativeeffectisverygoodtreatment,isworthyofreferenceforhospitalstoimplement.
【keywords】acutemastitis;Nursing;Patients;Significantdifference
急性乳腺炎是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引起的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此病多发于多发生在初产妇产后哺乳期的妇女身上,相关文献报道急性乳腺炎患者中初产妇患病率高达占70%[1]。虽然急性乳腺炎可以在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发病,但是产后3-4周比较常见。急性乳腺炎的临床主要症状是患者乳房红、肿、痛、热、局部有肿块、脓肿、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其发病原因有乳头皲裂、乳腺管阻塞、细菌入侵、乳汁淤积等,罗丹,吴多明[2-5]等人认为其中导管阻塞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致病菌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来说感染从乳头开始迅速蔓延至输乳管和腺组织,产褥期的妇女分娩后乳房的血循环是特别旺盛的,炎症的蔓延可迅速引起腺组织广泛被破坏进而引起脓毒血症,所以急性乳腺炎患者应该积极地进行治疗。若脓肿未形成通常都以促进乳汁排出来抵抗感染,一旦脓肿形成就必须对乳房进行切开引流,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术用于急性乳腺炎形成乳房脓肿的治疗是很多文献都报道过的,同时也是很多医院都临床实验过的,本文就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术对医院收治的患者进行治疗,以观治疗效果。
1一般资料和实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3月收治急性乳腺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中患者按年龄分22-30岁的有50例,超过30岁的有3例,其中初产妇44例远远多于经产妇的9例;对照组中患者按年龄分22-30岁的有49例,超过30岁的有4例,初产妇45例远远多于经产妇的8例,所有患者都具有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一般特征,即患者伴有发热、怕冷、缺乏食欲的症状,乳房病态表现为乳房压痛、皮肤发红、肿块、皮肤温度升高等特征,两组中都有5组患者乳房呈进行性增大、张力高、肿块有波动感、表皮静脉清晰可见、夜间胀痛明显等严重患者。两组患者都经过医院相关的辅助检查证实他们的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都有增高,B超检查显示以下症状:大片状不均匀低回声区,乳腺后间隙改变,边界线紊乱(与正常侧比较可增大1到2倍)。根据以上一般可见两组患者在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也就是说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且具有可比性。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对照组53例每天静脉滴注2次注射用青霉素钠400万U并辅以医院的一般护理;观察组53例患者不进行青霉素滴注而是采用从乳晕旁切口进行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后放置引流管加压包扎之后辅以每天先冲洗术区后换药的感染治疗,回奶用药是已烯雌酚或溴隐亭。此外,对于术后患者要注意的护理如下,其他护理和对照组一致。
1.2.1患者侧上肢护理
首先,引流术后患者患侧上肢活动要按医师的要求进行适量的手部、肘部、腕部的运动,不可劳累过度、避免提取重物;其次,为预防患侧上肢的感染尽量不在患侧上肢进行抽血、测血压、静脉注射等操作,同时叮嘱患者及家属注意预防蚊虫叮咬及皮肤碰破,如果发生患侧上肢皮肤破损情况必须及时给予消毒然后进行包扎,防止因感染引起的上肢肿胀加重甚至造成无乳;最后,马祥君[6]认为应用宽胸带或乳罩将乳腺托起以减轻坠痛感,患者穿衣从患侧上肢到袖口都要宽松舒适,避免局部血液回流不畅。
1.2.2切口护理
首先,引流术切口留置的引流管要固定牢固并保持引流通畅,时刻观察是否出现扭曲、脱出、受折的现象;其次,还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引流液的性质和引流液的流量,当引流液的流量小于10ml、引流液中未出现乳汁、引流液中无其他渗出物时才可以拔掉引流管;最后,要严密检测切口辅料是否渗出被污染,如果切口敷料被切口引流液或者乳汁污染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换辅料避免继发感染从而影响切口的愈合和正常的治疗。
1.2.3回乳护理
由于引流术后切口要进一步愈合而乳腺分泌乳汁对此非常不利,所以此时患者不宜进行哺乳从而需要用溴隐亭进行回乳护理,护理人员要在患者用餐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对其用药,用法是每天2次,每次2.5mg连用一周后减量再服用半个月。此外还要注意用药是否出现副作用,吴在德,吴肇汉[7]在书中提出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头晕、恶心、呕吐现象时要停止采用溴隐亭回乳而采用其他药物。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的标准:患者体温正常、白细胞(WBC)计数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无触痛、乳房肿块消失、乳汁排出通畅;好转的标准:患者体温稍高、WBC计数接近正常、临床症状减轻、有触痛、乳房肿块面积变小、乳汁流出较为通畅;无效的标准:患者体温较高(超过38℃)、WBC计数升高、触痛不减、乳房肿块面积变大、临床症状加重。本文借鉴张雪云,窦拉加[8]的方法,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本文中对乳房肿块面积大小界定是通过肿块最大直径来进行计算的,单个肿块面积大小以触诊为主、必要时需辅以B超检査综合进行判定,多个肿块面积大小的计算则是取多个肿块面积的平均值。对乳房红肿面积的计算则是以通过软尺来测量单个乳房红肿面积的直径,若双侧乳房都有红肿则取两个乳房红肿面积的平均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则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表1是两组患者在实验结束后乳房胀痛情况对比,由表一可知观察组在引流术治疗后胀痛明显和胀痛难忍的例数为0,94.34%的急性乳腺炎患者的胀痛情况都消失了,而对照组患者无胀痛的概率仅为52.83%,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2列出了两组患者乳房肿块面积的具体情况,观察组的患者中无红肿的有92.45%,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8.49%,而且没有红肿面积最大直径超过6cm的患者,表明两组的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由表3可知不同的治疗方法后两组患者的乳汁排泄情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观察组在本文所分的四个排泄等级中都要高于对照组并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4是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惠普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数据显示经治疗观察组所有患者的WBC水平都表现正常,而对照组确有24.53%患者出现了反弹,这说明对照组的治疗还有一定的欠缺。
根据表5中有效率和表6中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满意度都远远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分析
作者在大量阅读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文的实验和护理方法,采取引流术和引流术对应得护理措施对观察组进行实验,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滴注青霉素和常规的护理办法,从治疗效果来看远远超出作者预期,治疗的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都非常的高,在当今急性乳腺炎严重困扰产妇正常生活的今天,为她们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助于减轻急性乳腺炎患者的病痛、减轻她们不能正常哺乳的愧疚感,为她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陈燕治.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1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外科护理),2010,16(2):34.
[2]罗丹.急性乳腺炎的预防与治疗[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6):405.
[3]高学清,雷福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4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698-3699.
[4]王勋,黄海涛,刘宝翠.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5):238.
[5]吴多明,武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31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10(23):44-45.
[6]马祥君,汪洁,孔令伟,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四级预防方案的可行性[J].中国妇幼保健,2010,16(17):2335-2338.
[7]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5.
[8]张雪云,窦拉加.急性乳腺炎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10):100.
作者简介:
王丹丹(1987-)女,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本科,护师,研究方向乳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