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刘菲姚满好周容蒋玉华唐红平

(湖南省衡阳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入选本次研究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性患者86例分为两组,均为本院收治,各43例,对照组以复位和药物治疗为主,观察组则增加前庭康复训练,观察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5.35%、2.33%,与对照组76.74%、16.28%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采用前庭康复训练方式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并降低复发情况,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前庭康复训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表现为眩晕、眼震、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可能引发行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常见病因为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等,目前以药物、复位及手术治疗为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可能存在残余症状,症状难以彻底消除[1]。前庭康复训练方式,可帮助大脑重建良好的平衡状态,并进一步缓解症状,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6例作为研究资料,均满足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发布“BPPV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相关标准[2]。随机分组各43例,对照组男患者12例,女患者31例,年龄在20岁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05±3.69)岁,后半规管患者30例,水平半规管患者13例,病程0.5年至2年,平均病程(1.12±0.42)年;观察组男患者10例,女患者33例,年龄在20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95±3.94)岁,后半规管患者31例,水平半规管患者12例,病程0.5年至2年,平均病程(1.17±0.44)年;两组患者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接受复位治疗,后半管患者采用360°旋转复位,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e翻滚复位,并给予敏使朗(生产厂家: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30)治疗,每天3次,每次6mg-12mg;晕痛定(生产厂家:河南龙都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093)口服,每天3次,每次3粒;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心理疏导,饮食管理、眩晕护理等。

1.2.2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前庭康复训练:①第一阶段,初始进行头眼练习,即指导患者进行传球、扫视和视觉跟踪等练习,并协助进行头动,头动注视靶位和头部画圈练习,每天2次,每次1h。②第二阶段,患者恢复良好可协助患者进行平衡练习,首先为静态站立、双臂抱拢站立等,稳定状态好,可进行步行急停、步行转身和踝关节摆动连续,增强活动能力,每天2次,每次1h[3]。③第三阶段,该阶段以综合训练为主,如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和站位的切换练习,双脚交替练习等,逐渐增加难度,如跨越障碍练习,掷球练习等,每天2次,每次1h。

1.3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可自主活动;有效为临床症状改善,但未消失,且耳石回到正确位置;无效为症状未见好转或复发。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随访5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表1可知,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5.35%、2.33%,与对照组76.74%、16.28%比较差异明显,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率分析(%)

3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自主活动,出现行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传统采用药物治疗和复位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并不彻底,且易复发,虽然实施心理护理、对症护理等,可缓解不良情绪,缓解症状,但仍有进步的空间,因此需探索其他康复措施。针对基础治疗后伴随残余症状患者,加强前庭康复训练方式,可进一步消除症状,增强患者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4]。前庭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神经系统适应平衡变化,主要通过视觉刺激方式、头部运动方式及平衡锻炼,促使中枢神经再适应。但需要注意,该方法不适应低血压、短暂性缺血发作等眩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5.35%、2.33%,与对照组76.74%、16.28%比较差异明显,P<0.05,表明在基础治疗和护理中增加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不良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控制复发情况,保证治疗的彻底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晓峰,刘红梅.手法复位联合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中国康复,2015,30(5):368-369.

[2]金曼,王斌全,于文永,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患者残余症状的前庭康复训练[J].护理学杂志,2017,32(10):81-83.

[3]王暖,耿德勤,周昊,等.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24(6):635-640.

[4]张晓东,李忠华,林伟年,等.前庭康复训练在持续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0):115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