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花(广西钟山县人民医院广西钟山542600)
【摘要】目的提高骨科护理管理质量,降低骨科压疮高危病人压疮的发生率。方法通过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骨科358例压疮高危病人运用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积极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带入压疮治愈,无新发压疮,护理人员预防压疮的意识提高。结论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骨科压疮压疮高危评估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257-02
长期卧床病人皮肤出现的最严重问题是发生压疮。骨科病人因自身病因及手术或牵引固定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而且延长康复的时间。因此,应通过加强对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的全面评估,积极给予护理干预,减少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3276例,应用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患者共358例,男246例,女112例,年龄17~92岁,平均55.3岁,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13例,胸椎骨折并截瘫27例,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52例,全身多处骨折35例,骨盆骨折106例,股骨骨折125例,其中带入压疮62例(I°压疮32处,II°压疮27处,III°压疮3例)。
1.2方法
1.2.1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从2008年1月起,我科结合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Braden、Norton、Waterlow三种评分量表制定,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1.2.2评分标准主要分为四个层次,总分36分,轻度危险<10分,中度危险<10—17分,高度危险≥18分,≥18分可申报备案。
1.2.3压疮分期I°压疮:局部红斑,皮肤完整。II°压疮:皮肤紫红,水泡形成。III°压疮:水泡破裂,局部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IV°压疮:坏死组织发黑,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达骨骼。
1.2.4应用措施对于卧床无法自行移动躯体者,均采用此评分标准,对于分值>10分的患者必须给予置气垫床,床尾设翻身卡定时记录患者体位及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让其本人或家属在评估表上签字,并在24小时内上报病区护士长,由护士长组织病区护士针对个体情况进行讨论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2.5压疮登记(预报)制度对于分值>10分以上者或已在外院压疮带入者,病区护士长应在24小时内及时填写压疮发生患者记录表,包括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压疮部位,程度,创面面积,评分及护理处置措施,上报外科总护士长,护士班班床边交接清楚,责任护士每天及时记录皮肤的转归情况,护士长每天做好监控及指导工作,然后再由总护士长下科室检查并指导工作。
2共享管理模式的实践
2.1评估首诊护士按照评估表对可能发生压疮的因素正确评估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通过评估,积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或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2.2有效的护理措施
2.2.1增强护士的安全及差错事故防范意识。
2.2.2翻身和体位。
2.2.3针对性应用减压用具
2.2.3.1电动充气式气浪床垫接通电源后,垫内气体的流动可降低皮肤与床垫的剪切力并能起到全身按摩的作用。
2.2.3.2使用凉水垫以降低局部皮肤温度及压力。
2.2.3.3决明子翻身枕。
2.2.4营养支持合理的膳食,给与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或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完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调理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内环境的平衡。
2.2.5避免外界对局部组织皮肤的损伤。
2.2.6压疮创面处理:破溃的创面可用生理盐水、双氧水清洗,把分泌物清除后用碘伏消毒,外涂湿润烧伤膏厚lmm,大于创面边缘1cm。
2.3教育
2.3.1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学习并掌握压疮评估表,压疮分期,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评估,压疮预防及治疗;相关知识与专科护理技能;对夜间压疮的高发期强调责任意识。
2.3.2健康宣教做好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教育病人采取多种方法来改变体位,减少压疮的发生。
2.4质量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加深对压疮发生率的认识,严格执行压疮登记(预报)制度,保证每个班次对受压皮肤的正确评估,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带入压疮无加深无扩大,压疮高危病人无新发压疮发生。
3结论
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应用压疮评估表可为有压疮危险的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护理,并作为难免性压疮的依据之一。持续性的对病人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有效预防护理措施,以最少的资源发挥最佳效果,达到降低临床压疮发生率,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6.
[2]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