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在2003年9月——2008年9月应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43例,通过随访,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料本组共计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18-62岁,平均37.8岁,左侧骨折28例,占本组65%;右侧15例占35%,其中粉碎性骨折11例,占26%,开放性骨折8例,占19%。按Denis-Weber分类,A型12例,B型21例,C型10例。
1.2治疗方法对合并有休克、胸外伤、颅脑损伤的病人,先抗休克,请专科会诊,待病情平稳后再手术,开放性骨折立即清创内固定,闭合性骨折若病情允许应尽早手术,争取3天内手术治疗。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外踝取腓骨下端后缘弧形切口,内踝取前外侧弧形切口。先用松质骨螺钉后踝,再用钢板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外踝,最后根据内踝骨折情况选用松质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内踝,术中以“C臂”X光机透视,证实内固定位置好,达到解剖复位。
1.3结果所有病例均拆线出院,随访8~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4例感染病例中,3例是开放性损伤,污染重,另1例为复合伤,早期无法手术,局部肿胀,水泡形成时仓促手术所致;感染创面经换药,创面植皮而治愈,无断钉现象。43例中,优:踝关节功能正常,负重不痛,X线示解剖复位,34例,占79%;良:踝关节背伸,跖屈轻度受限,负重轻度疼痛、不适,X线示骨折基本复位,6例,占14.1%;差:踝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负重时疼痛明显,X线示骨折有明显错位,3例,占6.9%。
2讨论
2.1三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意义踝关节是人体负重量最大的屈戌关节,站立时全身重量均落到踝关节上,行走时的负重值约为体重的5倍。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跃活动,主要依靠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踝部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需要完全复位,如果关节面对位不良,踝穴增宽或变窄,都会引起负重疼痛或关节不稳定,松动或运动受限,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因此,踝关节骨折手术时的解剖复位是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前提[1]。
2.2手术时间的选择踝关节开放性骨折时关节接近地面,伤口污染机会多,踝部软组织覆盖少,血运差,创口多为骨折端由内向外刺破皮肤形成,清创后皮肤有一定的张力,皮缘易发生坏死和感染,所以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后,应无张力缝合伤口,必
要时行植皮或转移皮瓣修复创面。对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理想的手术时间是伤后6~8小时以内,这时早期肿胀是由于血肿形成而不是由于水肿,有明显水肿或张力性水泡形成时,切开复位必须待局部软组织情况好转后才能手术,此时应将骨折闭合复位并固定于良好衬垫的石膏内,同时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三踝骨折应在局部水泡形成之前,早期手术[2]。合并有复合伤不能及时手术的患者,应待生命征平稳,全身情况好转,局部肿胀和水泡消退后再手术。
2.3手术中注意事项对于三踝骨折的固定顺序,我们主张先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后踝,其次固定外踝,最后固定内踝。三踝骨折应先取俯卧位,复位内固定后踝骨折,复位时助手应将伤足向前牵引先复位距骨的后脱位,并在牵引下复位和内固定后踝,然后改为仰卧位,复位固定内、外踝。先固定后踝是因为后踝复位较困难,通过内、外踝切口撬拨复位后踝骨折,并可在直视下了解后踝复位情况,关节面是否平整,其次固定外踝,是因为三踝骨折往往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固定外踝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及踝关节脱位往往得不到纠正,此时在距胫骨下端约1.5cm处向胫骨方向固定一枚松质骨螺钉,固定时应保持踝关节背伸位,避免踝穴狭窄,这样复位固定,可将下胫腓联合分离移位纠正[3]。最后固定内踝,内踝的固定可选用松质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如果三角韧带断裂,应一并修补。
2.4术后处理踝关节骨折术后24~48小时用负压吸引引流,以石膏托将踝关节外固定于功能位(踝屈900,足中立),抬高患肢,术后14天拆线,换管型石膏固定后,即可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8~10周后复查X线片,视骨折端生长情况去除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应坎主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40.
[2]M.E.Muller.M.Allgower,R.Schneider.H.Willenegger著,骨科内固定(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17.
[3]桂曙光.手术治疗三踝骨折21例[J].四川医学杂志.2004,25(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