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25例病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剖宫产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25例病因分析

潘丽萍

潘丽萍(常州市钟楼区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常州213002)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144-02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在本院产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结论重视孕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者应积极治疗。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是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脂肪液化延长了愈合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压力。为了解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本文对25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10年1月我院行剖宫产595例,其中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共25例,发生率4.2%。其中纵形切口24例,占96%,横形切口1例,占4%;再次剖宫产3例,占12%;24例部分脂肪液化裂开,占96%,1例脂肪层全部裂开占4%,25例腹直肌前鞘均完整,切口出现液化的时间分别是术后4—7天。年龄19-40岁。

1.2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多发生在术后5-7天,大部分患者无其他自觉症状,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部分患者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黄红色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天,培养物无细菌生长。

2结果

2.1发生因素合并肥胖18例;妊娠水肿13例,其中有8例下腹部皮下水肿;贫血(HB<90g/l)10例(术中出血>400ML3例);试产失败改为剖宫术的5例;羊水三度污染4例,再次剖宫产3例;胎膜早破2例。其中3例无上述原因。

2.2处理2003年1月—2010年1月病例25例,均为术后4-7天术后伤口渗液较多时才发现处理。其中24例渗液较少,包括横切口1例,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拆除该处1-2根缝线,将液化坏死脂肪组织清除,保持创面新鲜,内置盐水纱条引流,2-3天后渗液减少拔出引流条用50%葡萄糖加胰岛素换药,蝶形胶布固定并于理疗每天2次,每次30分钟,住院8天可拆除其他缝线,门诊随访换药1-4次,每周一次,均痊愈。有一例脂肪层全部裂开在引流彻底后一周行Ⅱ期缝合,十二天后拆线痊愈出院。

3讨论

3.1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剖宫产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无感染症状,发生机制尚未明了,但公认原因有糖尿病病人,电刀使用,肥胖,贫血,妊娠水肿,营养不良等。25例病人无糖尿病人以及无电刀使用,不在本次分析中。分析其原因可能为:(1)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待产疼痛消耗使抵抗力降低。(2)肥胖病人切口脂肪层太厚影响手术视野的暴露和操作,切口暴露时间长,手术难度增加。(3)妊娠水肿肿胀的脂肪组织在书中反复多次挤压。(4)滞产使剖宫产切口部位的脂肪组织压迫受损血液循环不良,加上术中操作无疑使切口部位脂肪组织受损,更加严重使术后脂肪组织营养不良坏死,液化机会增加。(5)剖宫产时羊水对切口的化学影响,羊水内的脂类物质对伤口有腐化作用。(6)缝合技术欠佳,打结过多,打结时切割脂肪过多,缝线过紧,止血不彻底,组织层次对合不良,形成死腔。

3.2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原则及预防及早发现,妥善处理,切口均能良好愈合,多采用高糖加胰岛素换药,避免了二次手术,不主张暴露全部切口及行Ⅱ期缝合。注意事项:(1)手术动作轻柔,切口不要过小,避免过度牵拉。(2)术中先吸尽羊水,以防污染切口。(3)缝合腹膜后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将已游离坏死的脂肪组织冲洗干净。(4)缝合时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特别是切口两端。(5)换药可从切口两侧适度沿切口线按压,一方面可将渗液挤出,另一方面可早发现早处理。(6)术后可用红外线照射伤口,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预防脂肪液化的形成。

3.3辅助与支持治疗门诊加强宣教,合理营养,低盐饮食,有合并糖尿病的孕妇要控制血糖,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3-4天,48h给予微波理疗,可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再生能力,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