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实验见分晓,腰髋带跑结硕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1-21
/ 4

对比实验见分晓,腰髋带跑结硕果

郭福进

关键词:跑动技术训练方法创新对比研究效果显著Tocontrasttheexperimenttobeclear,thewaisthipbeltrunstiesthegreataccomplishment——Shortcrosskindtomovetechnicalandthetrainingmethodinnovationandtheteachingtrainingeffectexperimentcomparesstudies

GuoFujin

Abstract:Sincehavethe20thcentury,howexcavatedthewaisthipspotintomovethefunction,moreandmorearousetheworldtrackandfieldpublicfiguresinterest.Thisarticle“runswiththewaisthipbelt”theinnovationmovesthetechnologythroughtheuse,withmultifactorsynthesistrainingmethodexperimentalgroupwhichadaptswithit,withuseshasimprovedthetraditiontomovethetechnicalspeechtrainingmethodcontrolgroupsexperimentalcontrast,hadproven“runswiththewaisthipbelt”movesthetechnology,bothmayenlargethelengthofstridefully,andmaymaximumlimitsavethephysicalability,isadvantageousintherelaxationeffort.Butthemultifactorintegratedtrainingmethodwith“runswiththewaisthip”movesthetechnicalmovementstructure,themovementeffortcharacteristicandthemovementpsychologydirectiondetectiontalliescompletely,canenhancethemovementskillextremelyeffectively,finallyrealizedenhancedthemovementresultgoalrapidly.

Keywords:MovesthetechnologyTrainingmethodInnovationContrastresearchEffectremarkable

【中图分类号】G822.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114-04

20世纪以来,如何发掘腰髋部位在跑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世界田径界人士的关注。

1998年,我们已总结出了“用腰髋带跑”的跑法,并在此后近10年的训练中进行了充分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跑动技术要求力发于腰,以腰带髋,以髋带腿,并以腰髋为轴,协调上下肢以大步跑进。它全盘否定了我国传统的“用腿跑”的短跑技术理论,突破了后蹬作为人体前进动力观点的束缚,强调腰髋的主宰作用,认为腰是跑动的力量源泉,髋关节是人体的速度杠杆,它要求前摆鞭打式扒地着地,认为“扒地点”是带动身体水平前移的着力点,强调跑的速度取决于腰部带动的以腰髋为轴的两大腿剪绞摆动功率的大小,后蹬只是以腰髋为轴的摆动的继续。

因为传统的短、跨类跑动技术在动作结构、力量要求、用力幅度、动作用力特征、及运动心理定向等方面,都与创新的跑动技术存在了诸多差异,特别是该跑法动力臂明显小于阻力臂,腰髋必须有足够的力量,该跑法才能得以实施。所以,传统的,各训练手段相对独立、各自强调的短跨类训练方法已难以满足该跑动技术的要求。为此,几年来我们艰苦探索,努力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并不断对其进行总结和提高。终于根据创新的跑动技术特点和力使训练效果最大化的原则,另辟蹊径,独创了能使该跑法得以更好实施的多因素综合训练法,使训练的力量得以和技术、速度、柔韧相结合,及时转化相互促进。并通过与当今比较盛行的,在传统的基础上改良过的跑动技术与训练方法,做教学训练效果的比较实验,以探求更高效实用的跑动技术和训练方法,提醒人们在传统田径技术教学训练中应树立创新意识,去改变我国田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欧美国家的状况。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为了研究的准确性,选择了记录最为详细的,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二个不同时段进入我们中学田径队的12~16岁男女学生各18人,其中二级运动员4人、三级运动员20人、启蒙队员12人。实验前将学生分为条件相同的两组,A组为实验组,采用创新技术和训练方法训练;B组为对照组,采用改良过的传统短跨技术和训练方法训练。

1.2研究方法。以每天训练的随堂测录、阶段测试作参考,以各种比赛的成绩为依据,并利用录象设备缓步/往返功能,反复观看和对比实验前后每个阶段、每个不同组队员,中、短和跨类项目的比赛(或测试)录象,并对其实验前后各项目的平时测试成绩(区、市级比赛的是手记成绩,省级大型比赛的是电记)和相关全程跑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1.3实验设计与方法。

1.3.1训练时间。训练均为课余形式,时间为每天早上50分钟,下午90分钟,强化阶段下午120分钟,逢双周周六日休息。

1.3.2训练计划。实验组(A组)训练实行的是内容相对固定,以小周期(7~15天)运行的阶梯训练计划。

对照组(B组)训练实行的是根据大周期的任务(省运会)而实施小周期(半个月)运行的周期训练计划。

1.3.3跑动技术。实验组(A组)采用“用腰髋带跑”的创新跑动技术,即以腰带髋,以髋带腿,并以腰髋为轴,协调上下肢以大步跑进的跑法。要求受试者在练习中,心理定向于整个骨盆在整个腰腹肌群和屈髋肌群的牵引下,围绕垂直轴和前后轴作明显的波浪恒定转动,从而牵动和协调着人体的四肢作前后往复的水平位移运动。

对照组(B组)采用在传统基础上改良过的“用腿跑”并强调送髋的跑动技术,即以大腿带动小腿,并强调送髋以获取较好的后蹬,形成较大的前摆,有效地提高步幅的跑法。要求受试者在练习中,心理定向于两大腿后蹬速度与力量和前摆的幅度与速度并尽量送髋的交替。

1.3.4训练方法。实验组(A组)采用创新的最大力量负荷+最快恒动轻力量技术动作练习+徒手快速技术动作练习+相关部位的柔韧练习相结合的多因素综合训练法。如:发展跑跨类运动员摆动腿的速度和技能,可根据力量训练的需要,先用极限或接近极限重量负荷做深蹲快起慢下(或半蹲、体侧屈、体前屈等)6~9次,然后马上在练功架上取50%~70%负荷重量,做每腿15~30次的以腰髋带动的摆动腿过栏动作,要求力发于腰﹑鞭打迅速﹑提拉有力﹑大小腿折叠充分。接着以最快速度做徒手摆动腿连续屈膝﹑高抬攻栏和鞭打着地动作的栏侧过栏练习,或以最快速度徒手做高技术要求的30~50米大步快速跑+强调上体的下压和两臂摆动的跨栏步坐姿弹压练习x3组等。

对照组(B组)采用在传统基础上改良过的力量、技术、柔韧和速度、耐力各自强调,并相对独立的训练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实验训练前后各项成绩和技术指标的变化分析。由表1可见,实验训练前两组的成绩并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受试者的各项成绩均有幅度不同的提高,A组受试者接受创新的跑动技术和训练方法训练后,各项成绩提高更加明显,其中100M成绩平均提高了1.55秒,比B组平均多提高0.54秒;200M成绩平均提高了3.11秒,比B组平均多提高1.145秒;400M成绩提高了10.38秒,比B组平均多提高3.475秒;100栏成绩提高了1.67秒,比B组多提高了1.02秒;110M栏成绩提高了2.14秒,比B组多提高0.75秒;400M栏成绩平均提高了7.215秒,比B组平均多提高3.18秒。A、B组受试者各项成绩提高的的幅度差异明显。这表明,两组所用的不同跑动技术和训练方法,在提高专项成绩的训练效果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而从各项技术指标的效果比较来看(见表2~表4),A、B组受试者在各项技术指标均值的变化幅度也是差异明显。A组在减少全程步数、提高步长/身高指数方面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甚至能使运动员在短期内接近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水平,但在提高步频和步频×身高指数方面效果不明显,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B组在提高步频和步频×身高指数方面,效果较A组好,但在减少全程步数、提高步长/身高指数方面却与A组有明显的差距。表1实验训练前后两组各项跑的成绩变动情况

性别项目组别实验人数(名)实验前均值实验后均值提高值实验前两组差异实验后两组差异男100MA组412.871111.051.820.020.58B组412.8911.631.26女100MA组413.8412.521.29-0.030.49B组413.8113.010.83男200MA组426.1722.853.27-0.050.93B组426.1223.872.30女200MA组629.1826.132.950.161.47B组629.3427.601.74男400MA组61’02"0753"368"711"143"09B组61’03"2156"476"26女400MA组51’09"3758"3212"05-0.144"05B组51’09”231’02”376”66男110M栏A组217.2614.952.14-0.040.71B组217.2115.831.38女100M栏A组316.8115.141.670.031.05B组316.8416.190.65男400M栏A组21’02"1455"396"85-0.083"16B组21’02"0658"744"12女400M栏A组31’10"521’02"947"58-0.033"09B组31’10"491’06"034"46表2男A、B组运动员实验训练前后100米跑技术指标均值比较

组别成绩

(s)全程步数

(步)平均步长

(m)步长/身高平均步频

(步/s)平均步频×

平均身高A组前12.8756.181.781.12664.3656.8967后11.0547.6192.101.29634.30946.9813B组前12.8955.561.801.13214.309976.85285后11.6350.761.971.23904.36477.09264表3女A、B组运动员实验训练前后100米跑技术指标均值比较

组别成绩

(s)全程步数

(步)平均步长

(m)步长/身高平均步频

(步/s)平均步频×

平均身高A组前13.8458.481.711.12664.15326.3959后12.5248.082.081.31653.84006.0672B组前13.8157.801.731.13074.18566.4040后13.0152.081.921.21904.00336.30525表4中外优秀男子100m跑运动员全程技术指标均值比较

国籍成绩

(s)全程步数

(步)平均步长

(m)步长/身高平均步频

(步/s)平均步频×

平均身高中国10.3148.202.071.1564.6758.368国外10.0244.602.241.3214.4518.101表4是中国8运会男子100m跑运动员全程技术指标均值和外国第24届奥运会男子100m决赛前6名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比较。

2.2对创新技术和训练方法教学训练效果的分析。

2.2.1两种跑动技术理论和作用的对比分析。A组采用的是“用腰髋带跑”的跑动技术,该跑动技术是整个骨盆在大量的腰腹肌群和屈髋肌群的牵引下,以髋关节为支点,围绕垂直轴和前后轴作最大幅度的波浪恒定转动,从而牵动和协调着人体的四肢作前后往复的移位运动。因此整个骨盆的宽度便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所以,与B组水平一样的A组,一年之后,男、女子步长/身高均值分别达到了1.2963和1.3165,已远远高于表4中中国优秀100m运动员1.156的水平,并与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1.321水平十分接近,也明显高于十分强调送髋,并且水平略高于国内优秀运动员的B组。

不过,由于该跑法以髋关节为支点,以髋腰肌止点为力点,以下肢重心为阻力点,动作结构中动力臂明显大于阻力臂,有如车子的轮轴带动车轮,轮轴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克服阻力带动车轮转动。轮子越大阻力也越大,跑起速度后也越省力、省时,越轻松。因此,在步频×身高均值上,A组男子在创新技术和训练方法训练下,由于男性身体力量素质好,腰髋力量的提高也快,爆发力和绝对肌力基本能跟得上新跑动技术的要求,步长大幅度提高后,不但不减还略为上升了1.227%,达到了69813。但女子全身力量素质比较差,腰髋力量跟不上,步长大幅度提高后,步频×身高均值便明显下降了5.417%,同样,B组女子在步长提高后,也下降了1.566%,但两组速度提高的效果依然明显。而且,虽然A组女子比B组女子步频×身高均值多下降了3.851%,但A组女子比B组女子的100米速度却快了3.91%。同时,由表1可见,无论男、女子项目,距离越长(200米、400米)、难度越大(100米栏、110米栏、400米栏),A组的效果越明显。因此,创新的“用腰髋带跑”的跑动技术,是提高中短跑和跨类跑动成绩的最有效技术,它既可充分加大步长,又可最大限度地节省体能,有利于放松用力。而且,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的力量也必将有效地促进步频×身高指数水平的提高。

B组采用的是在传统基础上改良过的,“用腿跑”并强调送髋的跑动技术。它虽然肯定髋关节的正确运动在跑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未能突破传统“用腿跑”的技术理论的束缚,仍然要求以大腿带动小腿,依然认为后蹬才是人体前进的动力,强调送髋只是为了获取更好的后蹬,和形成较大的前摆,以有效地提高步幅。虽其结构简单,易于掌握,但终因未能充分利用腰髋部位的作用,故与A组还有相当差离,不是最佳的跑动技术。

2.2.2两种训练方法的理论和作用的对比分析。一切训练方法都是以提高运动技能为途径,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因此,优秀的短、跨类训练方法,必须与其服务的跑动技术的动作结构、动作用力特征及运动心理定向相吻合,能不断满足和提高其力量要求和用力幅度,巩固和提高其动作技术。

创新的多因素综合训练法,是力量与技术速度柔韧相结合的多因素训练组合。理论上,是让最大力量负荷练习,首先去刺激起人体运动中枢神经最佳的兴奋状态,动员人体所有必要用和可能用的运动神经及肌纤维参加工作,使人体具备了爆发力的强大“势能”。紧接着在武术传统的土法练功架(如图)上做最快恒动轻力量技术动作练习,去将前者动员起来的“神经和肌肉势能”转变成强大的爆发力的动能。因为该跑法的特点是“用腰髋跑”,也就是整个骨盆在大量的腰腹肌群和屈髋肌群的牵引下,围绕垂直轴和前后轴作明显的波浪恒定转动,从而牵动和协调着人体的四肢作前后往复的移位运动,而该练习由于其恒定等动的周期性负重运动,与该跑法的用力特点和技术要求完全吻合,其难度和幅度却明显增大,因此不但能使牵制骨盆的各肌群和大小腿各肌群特别是后肌群得到有力的刺激锻炼而使力量大增,而且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敏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使髋关节的运动路线和该跑法的心理定向得以定型,为以“用腰髋跑”的跑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再紧接着的快速徒手的技术动作练习,更是使本已动员起来的“神经和肌肉势能”,变成了势不可挡的爆发用力的动能。最后又增加一组与技术动作相关部位的柔韧练习,以提高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及协调性,减少肌肉阻力和增大肌肉合力,从而增加力的作用范围和时间,以进一步提高运动速度。而且这一切始终与跑动技术完全吻合,于是便产生了任何单一练习都不能达到的训练效果。

由此可见,该训练方法十分强调力量训练效果的技术﹑技能转化,及与柔韧练习的结合,注重心腔容量和心脏起博能力共同发展,又能有效地使各训练内容的效果相互作用、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该训练方法与“用腰髋跑”跑动技术的动作结构、动作用力特征及运动心理定向完全吻合,因而能十分有效地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实现了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目的。所以,训练效果奇佳,运动成绩提高特别明显,是保证“用腰髋带跑”的跑动技术得以更好实施的重要手段。

对照组采用是在传统基础上改良过的单因素训练方法。该法注意保证有氧基础,突出无氧能力,并注意心腔容量和心脏起博能力的共同发展。该法注重用不同的力量负荷来发展不同的力量类型,并能兼顾了部分力量之后的速度转换,如注意在力量练习之后马上加一组高抬腿等。并注意有针对性地发展那些决定短、跨成绩的大、小腿和脚部各肌群力量练习。该法也基本与这个“以大腿带动小腿并强调送髋”的跑动技术的动作结构、动作用力特征及运动心理定向吻合,因而能比较有效地不断满足和提高其力量要求和用力幅度,不断巩固和提高其动作技术,但由于该法主要仍是单因素的周期训练,训练效果难于及时转化,造成相互作用的效果不明显。因此,训练效果与实验组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在提高短跨类运动员运动技能和专项成绩方面,实验组采用的跑动技术和训练方法与对照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2“用腰髋带跑”的跑动技术,既可充分加大步长,又可最大限度地节省体能,有利于放松用力。同时,它对于提高步频,也大有潜力可挖。而多因素综合训练法,可与“用腰髋跑”跑动技术的动作结构、动作用力特征及运动心理定向完全吻合,因而能十分有效地提高运动技能,实现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目的。而“用腿跑”并强调送髋的跑动技术,虽然肯定了髋关节的重要的作用,但未能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腰髋部位的利用欠充分,故效果不够理想。而相对独立的训练方法,也由于效果难于及时转化,相互作用的效果也欠佳。

3.3“用腰髋带跑”的跑动技术和力量、技术、速度、柔韧相结合的多因素综合训练法是训练技术和手段的创新,有利于发展提高人体跑动动作结构的科学性,促进短跨类运动训练技术、技能的提高。

3.4从表4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男子优秀短跑运动员与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相比,主要是步长能力的差距。中国女子运动员的情况也大概如此。因此要提高中国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就必先提高合理步长。而“用腰髋带跑”的跑动技术和力量、技术、速度、柔韧相结合的多因素综合训练法,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合理步长,可能是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的最佳方法。然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该法有欠更高水平的检验,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也希望有条件的同仁能及时做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

[1]李文广.髋在短跑中的作用,田径,2000第4期,18~19页

[2]文超等.田径运动高级教程,第1版,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印刷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行,2001,364~3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