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0例临床分析

任仙强

任仙强(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人民医院儿科042100)

【摘要】目的是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进行临床分析,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院儿科2009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明确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0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多见。6岁以下43例,6岁以上27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伴有剧烈咳嗽,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肺外并发症21例,血清MP-IgM检测均为阳性。胸部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病变,所有病例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支原体肺炎可累及婴幼儿及较大儿童,除引起呼吸系统病变外还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肺外并发症,血清学检测为诊断的主要手段,MP-IgM尤为重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有效治疗药物。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近年来感染率有上升趋势。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有10%~30%是由MP感染所致,国外文献报道为9.6%~66.7%[1]。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易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容易误诊。本院儿科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间我科明确诊断并治愈出院的70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间收治的明确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0例,男40例,女30例,5个月—1岁6例,2—3岁9例,3—6岁28例,6—12岁27例,3岁前发病占8.57%,2—6岁占52.9%,6—12岁占38.6%。夏秋季发病28例,冬春季发病42例,发病高峰月份为11—1月份。

1.2临床表现

发热56例(80%),其中低热8例,中度发热36例,高热12例;咳嗽66例(94.3%),喘息24例,胸痛20例,头痛、头晕15例,胸闷、乏力7例,惊厥4例。查体双肺呼吸音粗46例,局部呼吸音低8例,干罗音10例,湿罗音6例,肝大1例。

1.3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免疫荧光法检测MPIgM均阳性,外周血WBC<4.0×109/L15例,>10.0×109/L12例,(4.0—10.0)×109/L43例,测血沉52例,>20mm/h32例,测CRP56例,>5mg/ml26例。

1.4X线检查

X线表现见肺纹理增粗32例,占45.7%,肺门影增大\增浓28例,占40%;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26例,占37.1%;节段性或大叶性高密度影18例,占25.7%。

1.5肺外合并症

70例中有肺外合并症21例,占30%。神经系统受累6例,占8.57,表现为高热惊厥、脑电图轻中度异常,泌尿系统损害4例,占5.71%,一过性尿蛋白2例,占2.86%,一过性尿红细胞阳性3例,占4.29%,消化系统受累12例,占17.1%表现为腹痛、吐泻,皮肤受累6例占8.57%,表现为多形性斑丘疹,均在发热期出现。

1.6治疗与转归

本组入院后首选阿奇霉素10mg/kg,每日1次静滴,连用5d,停药3d为一个疗程。对于轻型病例,一个疗程后改用口服(服3d停4d),连用1—2个疗程。对于大叶性肺炎病例静脉点滴2个疗程,再口服2个疗程,总疗程4周。对于严重支原体血症患儿先用红霉素25—30mg/kg静滴7—10d,再改用阿奇霉素服3d停4d用2—3周。有心肌损害、脑损害者加用VitC、VitE、辅酶Q10、果糖或能量等改善心肌细胞、脑细胞代谢,同时早期给予地塞米松0.1—0.25mg/kg静滴3~5d。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2—4周复查胸片76例,68例完全吸收,另外8例大部分吸收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讨论

支原体为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主要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感染四季均有发病,近年来MP感染呈增高趋势,是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可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目前,MP已成为儿科的常见病,本病以秋末至冬季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多见,占52.9%,但婴幼儿发病也不少见,占8.57%,年龄最小5个月。MPP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伴持续性干咳,早期肺部体征少,婴幼儿可有喘息。X线表现早于体征,主要有4种改变,以支气管肺炎改变最多见,占45.7%,其次为节段性或大叶性浸润占25.7%,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37.1%,肺门影增大\增浓28例,占40%,均发生于大叶性肺炎患儿,故此类患儿应注意摄侧位胸片。实验室检查,本组病例外周血白细胞正常占61.4%,血沉升高占61.5%,CRP升高占46.4%。本组查MPIgM全部阳性,MP抗体滴度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开始升高,3—4周达高峰,持续4—6个月,故对于上述临床表现及X线特征的患儿,待发病1周时常规检测MPIgM,以早期明确诊断。

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虽然有其自身特点,但近年来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在临床和X线表现上与病毒性及细菌性肺炎相比无显著特异性,因此实验室诊断尤为重要,在无血清学或病原学的依据时作出诊断是很困难的。目前,支原体肺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多种,包括支原体分离培养、支原体DNA检测、冷凝集试验和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测定。支原体的分离培养是确定病原体最可靠的方法,但临床标本中病原体含量少,呼吸道污染的杂菌较多,阳性率低,且需时长,操作繁琐,不能用于常规检测。PCR法检测MP—DNA快速、敏感,但要求操作技术高、特异性差,仪器设备昂贵,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冷凝集试验是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传统方法,但灵敏性不够高。血清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MP感染的方法,尤其是检测特异性抗体的ELISA法颗粒凝集法等血清学方法。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出于MP感染后1周,3—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12—16周左右消失。由于MP感染潜伏期为2—3周,当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IgM抗体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因此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急性期MP感染的诊断指标。本组病例MP—IgM全部阳性,冷凝集试验阳性率为51%,可见,ELISA法检测MP—IgM不仅操作简便、快速,而且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达83.6%和88.9%,因而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

MP除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外,也可累及其它系统如皮肤黏膜、心血管、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本组肺外合并症21例,占30%。其中心肌损害占首位,多为心肌酶升高和(或)心电图异常。根据我们的观察,MP对心肌的损害是肯定的,大多于抗炎治疗1—2周内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4例脑损害患儿出现惊厥,脑电图轻、中度异常。脑损害多为轻型病例。MP肺炎肺外合并症的发生机制普遍认为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MP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和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当MP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MP感染的肺外表现。

MP是一种没有细胞壁仅有细胞膜的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其蛋白质丰富,因此,应首选能干扰蛋白质合成的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前者血中浓度高于组织浓度,当临床持续高热,疑诊支原体血症患儿,应首选红霉素治疗,控制支原体血症后则可进入序贯治疗,改用阿奇霉素静滴或口服,这样,既能控制支原体血症,又能减少红霉素对肝脏的毒性。而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比较,组织中的浓度是血中的50倍,半衰期长达68h,在吞噬细胞及病变组织尤其是肺组织中浓度高且持久,用药3d即可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不良反应较红霉素少,对于无明显支原体血症的肺炎患儿首选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治疗中若体温持续不退,除考虑支原体血症外,尚要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肺外并发症及耐药等。对合并细菌感染者选用敏感抗生素联合治疗,对肺外合并症同时采取对症治疗。

目前认为MP肺炎是由于MP本身激发的免疫反应共同所致。MP肺炎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介质增多,提示MP肺炎可出现较强烈的炎症反应,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因此,对于急性期病情较重者、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可用激素。应结合临床进行判断。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肯定、安全可靠,是目前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一种较合理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刘云琴,戴永莲.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64例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2010年第40卷.

[2]刘云峰.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40例临床分析[J];蛇志2010年第22卷第4期.

[3]党玉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分析[L];医护论坛2010年第12月第7卷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