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武彦王敏(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改善眼外伤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32例眼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合并心理干预。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进行心理干预前后2组患者焦虑情绪的观察。结果观察组在干预后焦虑情绪评分与干预前和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对照组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眼外伤患者的焦虑情况,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及康复。
【关键词】心理干预眼外伤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068-02
眼外伤是一种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严重影响视力。由于眼外伤事件发生突然,没有先兆或疾病发生的前驱期,患者对眼外伤毫无心理准备。眼外伤导致残障,是一个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它改变了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状态,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愤怒和敌对情绪[1]。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眼外伤患者的护理已不仅仅是基础及专科护理,而更重要的是心理护理。因此,对我院32例眼外伤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研究,观察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32例眼外伤患者,男25例,女7例。其中眼球穿通伤4例,顿挫伤前房积血23例,异物伤3例,烧伤2例。所选择患者均无其他严重全身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及智能障碍史。
1.2方法
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观察组16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19-42岁,平均29岁。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8-46岁,平均28岁。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种、文化程度具有可比性,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选病例均在入院后第一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评定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分1~4级评定,累计各条目得分为SAS总分,总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重。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合并心理干预,治疗后一周,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心理干预
2.1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沟通、干预的基础。采用热情、倾听、理解、解释、鼓励、保证、暗示、对患者进行指导。既然外伤已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教会患者勇敢地面对现实。当面对焦虑毫无办法时,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应对着,使用情感释放:把内心的不快向人倾吐;升华:遇到刺激,化焦虑为动力,激励自己进取;代偿: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借助这个机制使缺陷得到代偿,解除了这些缺陷引起的内心痛苦。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患者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自己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激发患者自强和自信的精神,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得到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上的充分合作,更好地发挥自己力量,保持情绪的稳定,从而更有利疾病的康复。
2.2团体心理治疗
实行团体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3-5天组织出院和正在住院的观察组患者进行座谈。首先,由高级责任护士以上护理人员对疾病的治疗过程、护理要点、用药等注意事项通过采用网络、图片、板报宣传手段开设培训授课等方式进行,并请治疗过程获得良好效果的同病种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其次,以交谈方式由患者对治疗护理遇到的问题、心里的疑虑、心理感受、担忧等问题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护理人员给予解答,并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让患者之间自由的相互交流思想、经验、心情。把患者融入到一个团体中,团体抱持的态度为团体成员使得压抑的情绪和情感得以释放、被接纳和被理解;团体内的移情关系使得内心的冲突得以解决和关系得以修通、获得矫正性情感体验;在团体里使患者可以身心合一、和自己在一起、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可以获得人格整合、使内心自由、快乐、自信和更有力量,让患者之间得到相互的激励、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获得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心理行为干预
通过相关医学知识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操作的示范作用,使病人得以合理的认知行为和代替不合理的认知行为,从而达到解除心理障碍。设法转移情绪:参加娱乐活动,在不影响疾病的情况下适当看下电视、听收音机、或者打游戏。并结合放松训练和行为指导,如使用音乐疗法,音乐能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功能,轻而快的音乐能使人放松,减轻焦虑等心理负担使患者能对疾病的整个治疗、愈合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帮助病人以正性情绪去克服或替代负性情绪,使躯体功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当焦虑无法解除时,运用深大呼吸技术缓解部分症状。指导病人通过做腹式比正常呼吸频率深而慢的呼吸,减轻内心的压抑,减轻病人由于外伤引起的不良刺激感。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并能建立良好的医从性,较好的配合住院期间的治疗。
2.4家庭、社会干预
为家属提供全面的信息,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物质支持。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有条件的可让家人陪伴,使患者感受家庭的温暖。指导探视患者的朋友、同事从言语、肢体行为等方面鼓励、支持患者,以减少孤独感及被遗弃感。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结果
表12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x-±s,分)
4.讨论
眼外伤是一种急性、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所以患者的应对能力有限。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反应。如担心眼睛的预后,担心是否影响工作能力,自我形象紊乱等。表现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负性情绪对眼部的治疗、康复存在很大的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要求不仅仅是治疗、护理,更重要的是心理护理。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进行全面照顾。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在护理疾病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护理人员通过言语、表情、行为或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进行心理干预,改善病人的心理状况,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身心症状,重新获得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2]。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对改善眼外伤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效果。同时,护士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医学理论、护理理论与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3]。使护理人员对眼科心理护理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亚明,朱淮成,心理干预对眼外伤致残障患者焦虑和抑郁的作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3);228).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1-118.
[3]徐燕.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实用护理杂志,2000,16(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