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在长春市10所大学中随机发放《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600份,筛选出184康状况的大学生,再对这部分大学生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的进行测量。通过数理统计法分析与研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价值感、监控观、效能感三个维度与亚健康状况的躯体症状、学习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相关性,为大学生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构建合理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亚健康状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6-0072-02
1前言
现代的发展和变革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而,有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和时间管理倾向之间关系的研究应引起应用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各界学者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诱病态”或“灰色状态”等。目前,我国称这种状态为“亚健康状态”。最新科学研究发现,人类中的60%的人都处于这种奇怪的状态。他们在一般情况下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同时也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失眠健忘、心绪不宁、精神萎靡、焦虑忧郁、性功能减退等表现。总之,“亚健康状态”是人的机体功能失衡的综合表现。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作为疾病与健康的中间状态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亚健康通常发生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中年人群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亚健康所困扰的主体人群正出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她)们已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时间管理倾向”(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构成,是一种人格特质。不善于管理时间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出现亚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长时间上网起居无规律,暴饮暴食;不能自主的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健身习惯;还有考研和就业等方面带来心理的压力。长期处于亚健康状况会严重妨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心理发育成长,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精尖人才培养的质量。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长春市10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吉林体育学院)600名(男生314人、女生286人)。
2.2.研究工具
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从大学生学习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躯体症状来评定大学生亚健康状况。《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包含71个题项。其中,心理亚健康评定题项39条,躯体亚健康评定题项32条。经检验,信度系数在0.61~0.79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65~0.81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Scale,简称TMD)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
2.3研究方法
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600份,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施测,每个题项以亚健康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的作为阳性项目,即分数≥4的界定为亚健康症状,筛选出亚健康状况人数。再让处于亚健康状况的学生填答《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MD),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检出率30.6%(184/600人)
表1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检情况
表2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以项目的严重程度(严重)或频率(常常、反复、频繁),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6级,即持续3个月以上;持续2个月以上;持续1个月以上;持续2星期以上;持续1星期以上;没有或持续不到1星期,分别计为6分;5分;4分;3分;2分;1分。被试填答《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的结果显示(表1):筛选出处于亚健康状况的学生有184名(男生97人,女生87人),亚健康症状检出率为30.6%,无性别差异。
3.1.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亚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是指个体在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动力性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的稳定特征。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是根据时间管理倾向的三维模型所编制的,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3个分量表。共44个项目,各个分量表的项目数分别为10、24、10个题项。采用5点等级记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至5分。
本研究中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体水平上的平均分、标准差,以及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和各分量表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
表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亚健康状况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表4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亚健康状况量表得分及两者的相关性(r)
表4显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其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都呈高度正相关。说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越高其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都比较强。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躯体活力不足因子”呈负相关。说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较差,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不强的学生表现为躯体活力不足即表现出稍微活动后就感到心慌、眼睛经常会酸胀、常常感到头晕目眩、常常觉得疲倦乏力等现象。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生理功能低下因子”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较差,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不强的学生表现为:总感觉饭菜没滋味、常常感到四肢乏力、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经常会感到胃胀等现象。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抵抗力下降因子”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较差,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不强的学生表现为:经常反复出现“感冒”、经常有颌下或耳后淋巴结肿大等现象。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情绪问题因子”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较差,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不强的学生表现为:常常感到苦闷、常常感到心里烦躁、常常有一些莫名奇妙的想法等现象。
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是影响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对时间管理的态度和观念越积极、把握时间的能力越强、对时间管理有合理的预期,则亚健康状况就越低,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等因子就越高。
4结语
高校被社会赋予“传教授业解惑”高等教学机构。从某种意义来讲,高校被赋予的社会责任更多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发展,引领文明进步。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有用人才。因此,在这个思维定式中,高校关注更多的是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对人才的健康的关注度还很低。
大学生活是即将离开学校迈入社会的中间过渡阶段,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是构建合理生活方式的前提,将对大学生在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虽然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的压力下越来越感觉到时间的宝贵,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因为网络的吸引、或者因为步入成人年龄结交异性伴侣,或者由于家庭经济的拮据勤工俭学,而花费很多宝贵学习的时间,没有能够真正更好的控制和利用时间,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加强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对于他们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团体,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在大学生亚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躯体中,时间管理倾向相对较好的个体,学习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较好,躯体症状不适较弱。反之,躯体症状较强,经常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会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建议大学生增强时间管理能力,多参加户外运动。
作者简介:黄兆媛(1968—),女,辽宁葫芦岛人,长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吉林长春,130032)。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2]齐秀玉,陶芳标,胡传来,等.中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编制.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25-1028.
[3]TerWolbeekM,vanDoornenLJ,CoffengLE,etal.Cortisolandseverefatigue:alongitudinalstudyinadolescentgirl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7,32(2):171-182.
[4]Aworkinggroup.CF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Chronicfatiguesyndrome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RoyalAustralasianCollegeofPsysicians[J].MJA,2002,176:S43-S44.
[5]BecerleyDW.Chronicfatiguesyndromeinchildren[J].CurrentPediatrics,2005,15(3):246–252.
[6]PARALIKARV,SARMUKADDAMS,AGASHEM,etal.DiagnosticconcordanceofneurastheniaspectrumdisordersinPune,India.SocPsychiatrEpidemiol,2007,42(7):56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