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免疫性溶血新生儿采取良好总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48例免疫性溶血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使用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新生儿分别为74例。对照组采取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取小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观察并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结果:实验组的光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峰值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实验组的住院费用(1247.52±124.21)元显著低于对照组(2004.51±154.65)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总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含量、换血治疗的几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免疫性溶血新生儿采取大、小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方法,均能够获取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小剂量的治疗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加利于患儿家属所接受。
【关键词】小剂量;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免疫性溶血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临床上通常采取静脉免疫球蛋白的方法进行治疗[1]。临床研究认为,通过采取静脉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减少换血的发生以及光疗的时间,还能够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2]。目前,我国研究学者认为,在采取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使用0.4~1.0g/kg的剂量进行治疗,具体研究如下所示[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且在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下接受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48例免疫性溶血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使用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新生儿分别为74例。实验组男性40例,女性34例,最大孕周为40周,最小孕周36周,平均孕周为(38.2±1.1)周;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2例,最大孕周为40周,最小孕周36周,平均孕周为(37.2±1.4)周。纳入标准:①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免疫性溶血的诊断标准;②均存在贫血、黄疸以及溶血等临床症状;③经过抗人球蛋白试验显示为阳性。排除标准:①排除风疹病毒、弓形虫以及乙肝病毒感染的患儿;②排除存在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的患儿。各组新生儿的性别和孕周等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和计算,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静脉滴注1g/kg的白蛋白进行治疗,每天1次,连续给予3~4d的静脉治疗;与此同时,给予5mg/kg的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进行治疗,每天3次;给予青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避免新生儿出现缺氧、低体温以及低血糖等症状。对于经皮测胆红素的结果<110μmol/L时,则需要给予蓝光治疗。除此之外,对于存在以下指征的患儿则需要给予换血治疗,具体包括:①产后12h内的胆红素,按照每小时12μmol/L上升;②产前经过临床诊断,新生儿的脐血胆红素>68μmol/L;③经过检测,总胆红素≥342μmol/L;④已经存在胆红素脑病象征的新生儿。
对照组采取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服用1g/kg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3d为一个治疗疗程。
实验组采取小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服用0.5g/kg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3d为一个治疗疗程。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涉及的指标和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等指标的统计学核验,各组之间的数据经过对比和计算后,得出P<0.05则表示具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各组的治疗效果
实验组的光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峰值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实验组的住院费用(1247.52±124.21)元显著低于对照组(2004.51±154.65)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各组治疗效果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