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人民医院653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内科、中医康复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12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60)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n=60)基于对照组加用中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明显低于观察组9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优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药;顽固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为中风后常见后遗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膈肌痉挛疾病,因膈肌、中枢、膈及迷走神经遭受刺激后发生,俗称“打嗝”,频繁且无法自制。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如双眼球按压、压迫颈动脉窦、牵舌法及吸气后屏气等,多基于中医、气息角度;西医主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中枢兴奋药及麻醉剂等。上述方法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前者难以根治,而后者又会导致较多不良反应,故而有一定局限性。临床大量实践证实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有一定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为具体探讨,现将我院内科、中医康复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患者120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内科、中医康复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12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60)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n=60)基于对照组加用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中32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年龄为43-76岁,平均(51.4±6.5)岁;观察组中31例为男性,29例为女性,年龄为45-78岁,平均(52.7±7.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基本组方如下:旋复花、丁香、刀豆子及柿蒂均为10g,代赭石30g。用水煎服,1剂/d,口服2次,持续10d。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中医针灸治疗,遵循原则为气逆调节、膈肌舒缓及暖胃,行辩证治疗,分型为胃火上逆与寒邪动膈型。主穴取双侧内关、膈腧、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及关元。叮嘱患者仰卧,常规扎针,每天1次。①寒邪动膈型:手法为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时间为20min,运针时间为10min;芒针130mm用15°倾斜角度从上方横刺入中脘穴,从皮肤向膻中穴刺入,得气后手法为捻转补法,不可提插;与胃部红外线照射相配合,且各进一针于耳穴胃与膈,留针时间为20min。②胃火上逆型:从中脘穴用提插泻法扎入,不留针,可结合患者实际状况选择扎针方式。肝郁气逆者加涌泉、内庭;气虚者加气海穴。
1.3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下列标准判定两组临床疗效[1]:治疗后停止呃逆,随访14d无复发者判定为痊愈;呃逆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大幅度减少,间歇周期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呃逆次数减少50%判定为显效;呃逆症状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呃逆次数减少30%判定为有效;呃逆症状未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呃逆次数减少不足30%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上述数据用软件SPSS20.0,计数资料用n(%)表示,开展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为膈肌反复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因声门关闭而发出的短促声响。轻者自行调养便可痊愈,严重者需接受治疗。顽固性呃逆可由脑血管病变诱发,如动脉瘤、脑梗死、动脉畸形及脑出血,本组主要因中风诱发,为常见后遗症,其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种[2]:①病变对脑干网状结构产生影响,且涉及脑干呕吐中枢与呼吸中枢内侧纵束的功能活动;②脑血管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痉挛或胃扩张等合并症,对膈神经、迷走神经产生刺激后诱发;③应用大量脱水剂,导致酸碱平衡失调与水电解质紊乱,提升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兴奋性,亦会导致呃逆。本病治疗难度较大,出现呃逆多提示预后较差。
祖国医学认为胃处于中焦部位,纳降为其主要功能,顺气下行,若滞逆则会诱发本病。中医针灸治疗本病主要原则在于顺气和胃,基于病理角度将患者气逆症状减少或消除,恢复体内各项循环。此外该疗法还可宽胸疏膈,将膈肌与气息撞击减少。针灸治疗入手点位经络调节,结合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原理,通过气血调整、经络疏通以恢复气血、脏腑阴阳平衡[3],进而有效治疗本病。将中脘部位作为主穴可解郁疏肝、和胃健脾,畅通胃肠气机后将呃逆消除。胃部募穴为中脘穴,胃经合穴为足三里,作用在于和胃健脾、经络疏通;膈腧可镇逆利膈,针灸该穴可止痛理气、和营养血。然而,行针灸治疗也应辩证分型,包括胃火上逆与寒邪动膈型两型。寒邪动膈型主要手法为透穴疗法,以温中祛寒。但在针灸时避免用力过度,不可忘刺过伸,轻柔操作且慢捻,避免提插。对胃火上逆型患者采用手法上为中脘透天枢,结合捻转与提插法,以宽胸泻火。针灸全程时应避免过于着急,少数患者需接受多次治疗才可治愈。同时针刺几个穴位可顺气宽胸、降逆和胃,但操作者在施针时应避免对其他部位产生损伤,手法应轻巧、灵活。本组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法,中药可益气养阴,化痰清热,与中医针灸相配合可达到标本兼治之效,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本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明显低于观察组9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一致[4]。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优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姜进平,张苏婉,彭燕玲等.顽固性呃逆24例中医针灸治疗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08(16):103-104.
[2]姚坤.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7):949-950.
[3]蒋海燕.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5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3):116-117.
[4]毛磊.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0-110.
作者简介:段云萍l973年5月出生籍贯:玉溪民族:汉族中医主治医师学历:本科主要丛事中医针灸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