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效果分析

熊暮珺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血液内科湖南郴州)

摘要:目的分析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每组20例,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服药后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液完全缓解率与血细胞减少程度未出现明显差异,达沙替尼组与尼洛替尼组患者在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三个方面,均优于伊马替尼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应用达沙替尼与尼洛替尼可使病情发展得到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伊马替尼;慢性髓系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出现克隆增殖所形成的恶性肿瘤疾病[1],我院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三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根据危险度分层(Sokal评分)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所纳入的60例患者中均为低危与中危患者,分别有46例与1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每组20例;达沙替尼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37~46岁,平均年龄为(38.21±4.28)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27±1.34)年;尼洛替尼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6~44岁,平均年龄为(29.47±3.48)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46±1.24)年;伊马替尼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7~45岁,平均年龄为(30.47±4.18)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29±1.34)年;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达沙替尼组20例患者应用达沙替尼治疗,每次口服100mg,每日1次口服给药。尼洛替尼组20例患者应用尼洛替尼治疗,每次口服300mg,每日口服2次,每次给药间隔12小时左右。伊马替尼组20例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400mg每次口服,每日1次。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药物耐受性与血象变化,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患者在治疗初期时,每周进行复查血常规一次,连续治疗4周后,每隔2周复查血常规一次,直至患者血液学稳定。细胞遗传学、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均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检查方法为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荧光定量PCR检测BCR/ABL转录。患者治疗1年后无任何特殊不良反应发生,半年一次进行复查即可。

1.3治疗反应定义及疗效标准参照

本次实验研究以2016年版中国慢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作为临床疗效参考标准[2]。不良事件评价则参照WHO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3]。

1)治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其定义为:Pit<450×109/L;WBC<10×109L;外周血中无髓性不成熟细胞;嗜碱粒细胞<0.05;无明显的疾病症状、体征,可触及的脾肿大消失。2)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其定义为Ph+细胞0;3)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率,其定义为BCR/ABLIS≤0.1%或BCR/ABIS水平下降>3个对数级。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以SPSS19.0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若P<0.05,则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1年治疗后,达沙替尼组的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为70%(14/20)、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为35%(7/20);尼洛替尼组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为75%(15/20)、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40%(8/20);伊马替尼组的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为40%(8/20)、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15%(3/20);达沙替尼组与尼洛替尼组患者在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均优于伊马替尼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达沙替尼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11/20);尼洛替尼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10/20);伊马替尼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18/20);达沙替尼组与尼洛替尼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三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20,%)

注: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伊马替尼组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髓系白血病是恶性肿瘤的一种,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出现克隆增殖所形成的一种肿瘤性疾病,患者的主要特征为Ph染色体异位形成。现今,由于家族遗传、长期接触离子辐射与接触苯等诸多原因,导致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慢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治疗周期长,治愈率较低,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对于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治疗多以控制病情发展为主,对于处于加速器与急变期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多应用化疗,少数患者经济条件允许下也可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4],而对于慢性期的患者而言,临床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为主[5]。

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均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常用治疗药物,经临床实验研究证实[6],伊马替尼虽然相比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高、经济实惠,但是对于处于加速期与急变期的患者而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易产生耐药性,对患者的生存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达沙替尼与尼洛替尼作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较高的用药后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同时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较高,在疾病早期服用时与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可使患者病程进展过程中的加速器与急变期有效降低,具有极强的病程控制力。

本次研究中达沙替尼组与尼洛替尼组患者在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两方面均高于伊马替尼组,达沙替尼组与尼洛替尼组患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伊马替尼组,组间比较内容为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应用达沙替尼与尼洛替尼可有效控制病程发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莹莹,曾庆曙,杨明珍等.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9):1325-1328,1356.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8):633-639

[3]刘洋,包尔宁,钟文雯等.干扰素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22(2):304-309.

[4]王雅云,赵洪国,崔中光等.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3年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2):356-363.

[5]杨岚,吕娜,靖彧等.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导致乳糜胸3例[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24(5):1348-1353.

[6]卢虹颖,陈娟,杜圣红等.槲皮素对慢性髓系白血病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7,25(2):34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