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建设研究与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城市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建设研究与建议

吕长春

周口市气象局河南周口4660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越来越突出,呈现和传统气象灾害不一样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强调气候变化的驱动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是一种趋势。中国城市气象灾害有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等多种类型,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十分关注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城市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随着新型城市气象灾害潜在风险增加,城市气象灾害引致城市环境的脆弱性和人文社会学科引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将是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中的新兴领域,中国未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也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关键词:城市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建设研究;建议

引言

根据我国的《气象法》以及《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的规定,所谓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冰雹、霜冻以及大雾等自然天气造成的灾害,气象灾害是灾害的一种,与其他灾害不同的是,气象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它更多的强调的是各种天气以及季候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损害,在这其中,又可以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所谓的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天气情况引发的二次灾害,比如暴雨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天气干燥容易产生森林大火等灾害,空气污染会导致形成酸雨危害等等。

1国内气象事业进程为防灾减灾打好基础

要促进气象灾害测检预警系统的构建,气象灾害的应急测检强度有明显的提升。国内气象局强化气象测检预警等相关设施的构建,根据要求进行业务技术模式革新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国内已构建了全新的天气雷达系统、地域性测检以及卫星系统,与国内的2000多个县、市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构建了十分整体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短期预报逐渐变为精准化,气候模式的分析也获得进展,暴雨、大风、高温、沙漠化等预警预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的构建了生态和农业气象。而且还构建了移动气象的应急测检系统等一系列装备,这样就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赴实践现场且对气象因素实施测检,为突发事件的解决给出气象数据。现在,国内的气象系统正在逐渐配置这种移动气象测检设备,因此应急服务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深化。

2城市气象灾害的现状

2.1城市气象灾害复合多元化

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系统在城市内部的密切交织,其所易发的气象灾害因此具有自然和人为双重属性。城市除了受台风、连阴雨、持续高温、雷电、大风等大尺度气候系统带来的气象灾害影响,同时也存在如局地热对流、狭管风、雾霾、城市热岛等城市局地气候效应影响下的灾害风险。由于城市为人类活动高强度区域,不同敏感人群和行业对相应高影响气象灾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脆弱性,当多种气象灾害伴随发生时,往往会同时打击城市系统内部多个脆弱环节,表现为城市复合气象灾害的强致灾性。

2.2市气象灾害的连锁效应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员财富的日趋集中,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负担不断加剧,城市对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影响的暴露度、脆弱性和敏感性越来越大,其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也越来越高,气象灾害的“连锁性”效应日益凸显。现代化城市正常运转需要依赖生命线工程,如果系统中某点发生瘫痪,灾害会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城镇化区域更容易发生次生、衍生灾害,形成灾害链。

2.3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能力有待增强

虽然杭州市建成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数字电视全频道和手机短信全网发布系统,制定了重大(突发)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制度,但总体而言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分灾种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健全,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基层应急响应机制仍需完善。

3城市气象灾害应对能力措施

3.1深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国家气象局一直将气象应急措施作为评定气象工作效果的核心指标,认真贯彻我国一些应急工作的部署,多层次提升对保障及应急措施的核心性。在深化气象应急工作上,主要促进气象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持续提升气象应急相应服务的迅捷性。全面发挥双重管理以系统管理为核心的优势,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气象应急的指挥及调动等,国家气象局灾害测检中心,主要对气象灾害的监控、预警还有气象灾情的分析以及评估。对于强烈极短的天气气候情况,国家气象局每年提前进行汛前检验,持续深化对各级气象应急部门能力的测检,所有气象系统常规及应急处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从而相互协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3.2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以及社会的参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知道一些必要的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3重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体系

以杭州为例,杭州仍处于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和发展阶段,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区位特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气象灾害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危害,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引入气象灾害风险理念,利用气候资源,做足趋利避害文章,在城市总体规划、新城空间布局、旧城有机更新,旅游资源开发、城市生命线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规划环节,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评估城市大型工程建设对城市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论证城市发展对气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规划人口密集区,还要根据气象灾害风险情况,确定防护标准,设计救灾预案,规划避灾路线和避灾场所等。气象、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城市规划中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城市热岛、通风环境等气候规划问题的研究,提供解决方案和决策建议。

3.4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理论和政策措施的综合研究

气象灾害是多因多果的系统现象,其应急理论研究和政策措施要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分析。美国对于灾害的定义和应急救援是个连续的过程。美国气象部门向政府应急部门播发气象灾害信息,而且还播发非气象灾害甚至公共安全灾害,进一步凸显了气象灾害应急理论和政策措施的综合研究的重要地位。国际上一些科学家希望通过混沌理论和数学模型来预测气象灾害,印度、欧洲等很多国家都开展了一系列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研究工作。

结语

自然条件的突然变化会造成极端的气象灾害,社会因素也越来越有可能造成一些极端的城市气象灾害。人类活动已经越来越逼近自然界可以承受的极限,微小的局地变化可能会导致整个大的背景环境出现很大波动与变化,从而出现不可预料的气象灾变和灾害。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的过程和社会转型矛盾多发期,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角度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城市气象灾害是灾害研究新的动态,对城市气象灾害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15,5(3):36-39.

[2]肖君.新媒体对科普宣传的影响与提升[J].云南科技管理,2015,(1):57-58.

[3]胡俊平.从网络新闻报道透视社区科普实践进程[J].科协论坛,2016,(9):42一44.

[4]曹丽.关于气象科普实现社会化的一些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2,(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