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牧医专业建设,发挥专业示范作用,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3

加强牧医专业建设,发挥专业示范作用,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孙德龙

孙德龙山东省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266752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企业对初、中级养殖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作为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岗位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适应畜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为养殖业培养高素质的养殖专业人才,就成了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我校自1979年开始开设畜牧兽医专业以来,始终坚持以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搞好为农服务为宗旨,积极引进、借鉴德国农职业“双元制”办学经验,不断加强牧医专业自身建设,积极发挥专业示范作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总体水平,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增强一个意识,搞好一项建设

增强一个意识,即增强为农服务的意识。

畜牧业是涉农经济支柱型产业,畜禽养殖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畜牧养殖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畜禽养殖科技含量愈来愈高,企业的用人标准和条件也越来越高,养殖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需要更加迫切。这对处于“科教兴农”前沿的“农”字号学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牧医专业只有着力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办学中我们坚持把办好牧医专业、积极搞好为养殖业服务作为提高学校整体服务功能的根本。联系实际,学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强化为农服务的功能,即使在近几年全国“农”字号职业学校招生普遍滑坡的情况下,明确地将畜牧兽医专业作为学校的长线稳定专业和拳头专业。积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联系,坚持每年对全市养殖企业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广泛而细致的调查摸底,并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否与养殖业的需求相适应,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随着青岛九连食品有限公司、青岛万福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养殖企业在我市不断落户,养殖业的发展给牧医专业办学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从而更加坚定了办好牧医专业,搞好为农服务的决心,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适应意识,广泛进行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推广,充当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排头兵。

搞好一项建设,即全力做好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建设工作。

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是青岛市骨干专业、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专业,1990年11月,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订了实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协议。从此,在国家教委指导下,山东省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实现了中德双方联合办学。多年的办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农村职业教育在带动当地养殖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要将这一办学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紧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建好科技示范服务基地,以基地为载体,做好示范和辐射。

近几年来,畜牧兽医专业本着“围绕服务办基地、办好基地促服务、搞好服务促发展”的思路,依托专业办产业,建立起以下三种类型的科技示范服务基地。

一是建立“校内实体型”示范基地。

配合“双元制”项目的实施,中德双方先后共同投资1200多万元,分别建成了现代化畜牧教学实验场(奶牛场、良种猪场)。依托校内基地,在保证教学培训工作正常进行、搞好人才培养的同时,探索实行企业化运作,使之既起到了培训示范作用,又盘活了教育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学校的造血功能。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型”实习基地。

学校针对近几年部分大、中型养殖企业纷纷落户平度的新形势,积极走出校门,主动搞好与企业和产业主管部门的联姻,以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为纽带,形成校企合作创建示范服务基地的有效模式,与青岛动检所、青岛万福集团、青岛九联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走出一条“学校包教学、包管理;企业包经费、包基地、包录用”的服务新路子。

三是建立“社会协作型”服务基地。

学校积极搞好与市政府命名的职业学校实习基地的协作,先后与良种繁育场、外贸种鸡场等23家养殖企业达成联合培训和服务协议,企业选出培训师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指导。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任务,企业定期接受在校生的实习实训,学校则优先向这些企业推荐和输送优秀的毕业生。有重点地扶持养殖专业户、在校生及毕业生,建立起家庭科技示范基地20多个。养殖场在完成全年利润指标的同时,每年举办2期全国畜牧养殖培训班,培训学员70多人次;面向养殖企业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90多人次。

二、搞好两个创新,推进两个结合

搞好两个创新,即搞好机制创新和技术机制。

首先是搞好机制创新。

近几年来,针对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生源不足的困难,学校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制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越来越突出,职业学校如果没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就难以激发。我们围绕基地的健康运作和为农服务功能的提高,重点就改革管理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方面在人事管理、尤其是专业教师的管理上大胆创新,提出了“面向社会,能进能出;立足校内,能上能下”的号召与要求,加强牧医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基地建设和为养殖企业服务,业绩与教师考核挂钩。另一方面,学校围绕“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积极推进校内基地运作机制的改革,探讨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育人为宗旨的准企业化运作模式——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厂长在任期内除完成目标利润外,还得完成教学培训计划。通过这种机制的运转,大大调动了厂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养殖场(奶牛场、养猪场)仅今年1—8月份已完成全年利润指标的2/3多,同时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80多人次,帮助当地农民购奶牛160多头、种猪200余头。

其次是搞好技术创新。

我们充分发挥畜牧兽医专业优势,采取德国的先进生产工艺,创名牌,占市场。在鲜牛奶、酸奶、奶酪加工和肉品加工中,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生产的“召德”牌系列产品畅销全平度市;种猪场结合“万头良种猪繁育改良与推广技术研究”立项课题,积极向当地推广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六个优秀瘦型猪品种,现有种猪60余头,年出栏量1200头。

目前,学校奶牛存栏量达到238头,利用青贮饲料和精饲料可为当地农民增收80多万元。年生产鲜奶、酸奶等700余吨。

推进两个结合,即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农科教的紧密结合。

作为连接教育与社会化大生产重要纽带的职业教育,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必须在良好的农科教紧密结合和校企联合、产教一体化的环境中进行。近几年,我校结合“双元制”办学模式在全市的推广实施,我们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基地建设乃至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深入借鉴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为主线,突出搞好了两个结合:

一是搞好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学校密切联系养殖业发展和实际生产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致力于建设科教兴农示范基地这一服务社会的窗口时,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将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养殖企业社会对养殖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需求。在搞好牧医专业示范基地的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建设,密切与生产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每年召开一次校企联谊会,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确定学生实习事项及企业参入过程,以保证机制的正常运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

以人才供需为纽带,探讨完善“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从而使学校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依托,以示范基地为载体,走出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办学路子,推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学校成为科研先导、科研示范和产业化经营的龙头。

二是搞好农科教的紧密结合。为更好地解决农村科技推广力量薄弱的问题,使农业、科技、教育三个部门形成合力,学校主动加强与青岛畜牧研究所和有关企业联系和合作,积极了解养殖业发展需求和发展动态,引进企业专业人员进校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不断学习掌握养殖业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加强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以基地为载体,探索建立起科学可行的运行机制,探索实行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有效形式。

三、深化三项改革,强化三项功能

1.深化三项改革,即深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

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畜牧养殖专业人才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根本。围绕这一目标,我校多年来以积极推广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为契机,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重点抓了以下三点。

一是改革课程设置。坚持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实习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在畜牧兽医专业主要开设了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实训四门综合课程,增加了金工、木工、农机维修、畜牧养殖、市场营销等实用性强的内容。并建立起灵活实用的课程调节机制,坚持将最新、最活、最实用的知识及时充实到各专业课教学之中。逐步形成以畜禽解剖-畜禽养殖-疾病诊治-检疫检验-畜产品加工教学流程、能够完成教学、生产、科研的完整课程体系。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现场教学,做到能在实验实习基地教的不在教室;能用实物演示的,不用挂图标本;能用电教手段的不用空口说教。同时,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执行双元制专业教学计划,加大实训力度,使实训课总课时达到三年总课时的60%—70%。

三是改革教学内容。即根据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在实际生产需要方面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为从事生产、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临床实践出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发生的新病例对现有教材的知识加以更新和补充,对教材中的陈旧知识进行删除,结合生产实际,自编牧医专业实训教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强化三项功能,即强化职业学校和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示范辐射功能和社会化服务功能

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关键,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将其建成面向“三农”而没有围墙的学校,通过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担当起科研先导、科研示范和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使学校实现了由知识优势向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的更好转化。

一是加快畜牧兽医技术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服务功能。

一方面,积极搞好校本培训。以推广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为主线,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重点加强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环节,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广三强”的特点,即知识面广、质量意识强、实践技能强、适应能力强。广大毕业生以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畜牧兽医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至今已向社会输送了8100余名合格毕业生,大多成为各养殖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镇、村科技兴农的骨干力量和养殖业大户,为振兴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走联合办学之路,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学校与青岛九联食品有限公司、青岛万福食品有限公司、青岛畜牧研究所等23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工学结合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参入教学管理。企业不定期聘请专家为学生授课,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实习设备,学生毕业后直接录用。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就能在技术上得到发挥和锻炼,企业付给学生一定的实习报酬,学生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学校与企业在联合办学中双方受惠,互利共赢。

二是为带动当地畜牧养殖业展,促进畜产品的转化增值,学校充分依托校内基地,积极搞好对当地农民的引导。围绕奶牛养殖和种猪养殖,带动当地农民进行饲料生产,99年以来在驻地崔召镇发动全镇农民从事牧草种植和粗饲料的生产和购销,仅青贮饲料一项,就为当地农民每亩玉米增收150--200元。学校有针对性地面向养殖户提供养殖信息和优良畜禽品种,搞好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提供销售服务,极大地拉长了畜产品生产的利润产出链。

三是完善为农服务体系,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近年来,学校在搞好人才培养和示范带动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以加快实用技术的辐射和推广为重点,探讨实施了多种有效的为农服务形式,使学校成为农业科技示范辐射和服务的窗口。学校发挥畜牧兽医专业优势,全面搞好科技、良种的推广与服务。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青岛国际农业科技博览会、城乡集日、节假日、礼拜天等机会,主动送科技下乡上门,做到有组织、有网络、有对象、有措施,实行了专业组包乡镇、专业教师包村庄、学生包养殖户的“三包措施”,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同时,学校积极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畜牧研究所等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国内外优良的畜禽品种,依托校内奶牛场和种猪场,积极搞好试验、示范和推广。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上级科研项目70余项,推广实用新技术190余项,推广优良畜禽品种10多个,完成科研论文200余篇。学校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科技兴农先进学校”、“1321科技兴农工程先进学校”、“青年科技星火工程培训示范基地”。

加强牧医专业建设,发挥专业示范作用,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整体水平,是办好畜牧兽医专业的前提,也是职业学校生存之根本。在畜牧业飞速发展及对畜牧养殖专业人才需要剧增的新形势下,我们将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加快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