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富山东省章丘市第六中学250204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一个人如果缺乏创造思维,那么他的创造能力是不可能很高的。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理科的主要教学任务,而与文科没有多大的关系。通常,在理科的教学当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得到了相当的重视,相比之下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历史教学,常常被认为只是为了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丰富情感。这样的观念显然是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合的。那么,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有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设疑激疑——培养创造思维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大胆激疑,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疑而思、思中求悟,可以使智能因素都活跃起来,从而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维、鼓励独创。学生对历史不是简单地接受,而要搞清楚历史变迁的原因,从而发展识古知今的能力。
例如教学《开辟荆榛逐荷夷》一课,当学习到“郑成功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我利用“岳飞抗金”这一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收复了台湾。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岳飞抗金的内容,岳飞帮助宋朝收复了很多被金人占领的失地,那么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呢?书上怎么没有写到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很多创新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民族英雄”的含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可见,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启动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历史探究活动,促成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引导求异——培养创造思维的重点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从理论上讲,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求异思维对于克服保守、教条的陋习,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充实历史学科“教书育人”的内容都有好处。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求异,发展性地思维一些历史问题。因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居高临下、俯瞰历史的透视眼,能把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看作是历史空间的一个点,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既能够对历史点进行传统的纵剖面式的研究,又能横断面地研究,纵横交叉,构成对历史的立体化考察,改善学生看问题缺边掉角、片面的毛病。
例如,在教学《改革开放》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后,我提问:①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哪些重要的改革事件?这一些改革事件的结果如何?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开放是从哪里开始的?③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开放与以往历史上的改革事件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其优越性在何处?这三个问题前后联系,环环相扣,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小组内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个性化意见,课堂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求异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重点,如果没有求异,那么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求异的空间、搭建求异的平台。
三、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思维的关键
历史发生在过去而不是当下,所以理解历史必须借助于想象。虽然说历史没有假设,也无法重来,但探讨历史问题是可以大胆假设的。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史为鉴,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时假设方法尤其重要。假设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历史教学要敢于提出多种假设,探讨历史演化的多种可能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丞相”的概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想象的。课堂上,我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现在新娘结婚时都有伴娘,其实在古代也是有伴娘的,只不过当时的伴娘叫‘傧相’,那么在这里‘傧相’中的‘相’字会是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思考,很快明白了“相”字是“辅佐”之意。古代的“傧相”就是辅佐新娘的婚礼的人。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想象“丞相”这个官职是什么意思,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傧相”这个词的迁移,很快想象到“丞相”就是辅助皇帝的人,也就是皇帝的“副官”。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想象,这样,他们才能在想象中培养创造思维。
总之,创造是实践的结果,创造实践比课堂教育具有更大的直接性、广泛性、灵活性,它赋予了教学活动以新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是培养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和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强化、活化作用,在实践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