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环境下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新课改环境下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探析

张华

◎张华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69-01

摘要:新课程的深入推广,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人们所重视。如何发掘符合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何延伸美术课堂教学是值得美术教师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校本课程;美术;开发;新课改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广,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人们所重视。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在教材中编写人员尽可能地拓展了美术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方面,但如何发掘符合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延伸美术课堂教学则是值得美术教师关心的问题。结合本人的学习和思考,本文仅就校本课程含义及其开发策略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受到广泛重视。开发校本课程,其重要意义在于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体现“以校为本”和“以生为本”两个根本原则

从美术课程实施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存在着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发展失衡的问题。与学科美术课程的发展缓慢和水平滞后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各级各类课外、校外的美术活动(如各类竞赛、展览、号级等)却如火如荼、发展迅猛。这些现象的存在对于“以校为本”的课程建构与统整都是不利的。我们认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应牢牢地抓住这一思想主旨,真正将“以校为本”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谋求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帮助,使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以借助学校的管理手段和行政手段,实现以学校为课程策源地和实施依托的美术课程的结构统整。总结经验,将原有的美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之类零散的课程形态归并到一个统整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架构之下,使得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能够获取和利用优势的资源条件,以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

从课程价值的层面上看,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所追求的首要价值乃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承认学生的差异,而且力求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就美术学科而言,对学生学习兴趣、发展需求的引导与扶持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负担偏重的实际状况,美术学习的上述特点正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得到有效的表征与张扬。反过来,这又似乎可以作为美术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性发展”价值寻求的一条颇为有力的方法论依据。

三、重视学科整合,培养综合能力

诗词、美文的诵读,是我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意在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的“情、画、意”我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把诗词配画作为新的美术校本课程内容来开发。首先把学生学过的诗词中可入画的内容整理出来。例如:咏鹅、小池、江雪等等。并将这些内容结合国画技法分别编排在每一年的课程教学中,每个年级选取二至三首诗词学习梅、兰、菊、竹、花鸟、山石的表现技法。由浅入深,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学习山石与水的表现技法,以国画的行笔和墨色的浓淡来突出山石的坚韧巍峨,瀑布的一泻千丈。更直观解读了“飞流直下三千尺”,好像学生与作者同行身临其境。用画来表现诗词可以选取全诗的内容,也可以节选其中的一句。这样更给学生留有创作的空间,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创作出不同意境的作品。例如:杜甫的《绝句》学生选取第一句诗词来组织画面,侧重于黄鹂鸟飞行、鸣叫垂柳之间;选取第二句诗词就突出了远山、近水、客船。以国画的形式为诗词配画,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搭建了一个平台,不仅掌握了美术知识与技法,更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加强了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

四、地方特色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

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现代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着重追求以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而非片面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因为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与知识的创造力密不可分,特别是在知识网络化的今天,培养每个个体具有上述能力有助于他们保持理智、清醒和自主的生活。其次,在社会或国家方面,现代教育应该着重于树立和传播以“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本土发展”或“内在发展”的理念。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以便使他们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五、发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深度

艺术教育学者郭祯祥所倡导的社区取向课程《转型中的文化环境》,指出了美术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也提供了深入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范例。她所阐述的多元文化与文化认同的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之际,决不能仅仅从事物表面的关联出发来设计课程,而应深入寻求艺术教育与人文活动、地区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物质环境与精神世界等两类或两类以上事物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开发出具有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和严密性的校本美术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

张华(1981—),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单位: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