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常青(河源市中医院广东河源517000)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243-01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生津饮治疗消渴证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黄芪生津饮治疗;对照组以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3%,2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芪生津饮具有清热润肺,益气养阴生津,滋肾功用,治疗消渴疗效佳,且无副作用。
【关键词】消渴黄芪生津饮
消渴始见于《内经》,是五脏功能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由于病因和病机尚未充分明了,故目前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以防日久变生他证。多年来笔者采用黄芪生津饮治疗消渴证,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62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12例,女26例,年龄38岁~81岁;对照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38岁~78岁,来就诊时病程均有一年以上,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1],①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②起初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盲,疮疖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③查空腹,餐后2小时尿糖和血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10月我国糖尿病学会采纳新的诊断标准。[2]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自拟黄芪生津饮治疗,处方:黄芪30g、麦冬15g、天花粉10g、五味子10g、知母10g、生地30g、葛根30g、玉竹15g、淮山15g、杞子15g、石确10g。每天一剂,加水500ml,煎至150ml,饭前服,30天为一疗程,服用本方期间,停用其他降糖药。
2.2对照组给予常规选择性用药,格列本脲片,诺和龙,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等或搭配用消渴丸,十味玉泉胶囊,降糖1号等,必要时餐前肌注胰岛素治疗。均为饭前三餐用药,若空腹血糖维持在一定基准,亦不宜停药。按病情调整方案,以达到良好控制。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多次正常。好转: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3.2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病案举例
曹某,男66岁,初诊1998年1月,“三多”症状明显,空腹血糖(氧化酶片)最高时可测得28.6mmol/L,一直坚持饮食调理服用拜糖苹一日2次,一次1片,格列本脲片一日3次,一次1片,平时空腹血糖维持在8-10mmol/L。2009年10月23日就诊时自觉口干欲饮,纳差、消瘦,伴耳鸣,双手麻木感,神疲乏力,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沉细,空腹血糖15.5mmol/L,中医诊断:消渴(肺胃阴虚),西医诊断:糖尿病。建议患者暂停西药降糖药,改用黄芪生津饮,以观察疗效。处方:黄芪30g麦冬15g天花粉10g五味子10g知母10g生地30g葛根30g玉竹15g淮山15g杞子15g石确10g每日一剂,治疗3天后“三多”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嘱服药一周后测空腹血糖,得CLU7.8mmol/L嘱其继续服药一疗程,其间注意症状,腹血糖监察,一疗程后,耳鸣消失,双手麻木感轻,口干、口渴、尿多,症状消失。空腹血糖CLU6.01mmol/L,为巩固疗效建议间隔服用本方,直至空腹血糖连续三次在正常值范围,症状消失。
5体会
消渴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且趋势于年轻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早在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已将它概括为“消渴”范畴,认为是五脏功能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甚至与血瘀有关。[3]由于病因和病机尚未充分明确,目前认为阴虚燥热为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
黄芪生津饮中黄芪、淮生补气养阴,因补气养阴而起到止渴作用,且黄芪具有升阳益气固表,利水退肿功用。天花粉清胃热,生津止渴,葛根解热生津,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知母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生地清热凉血滋阴,玉竹滋阴润肺,生津养胃,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上药配伍具有清热润肺,养阴益胃生津。防止阴虚生内热,耗津灼液而成消渴血瘀变生他疾。石斛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杞子润肺补肝肾,两者尚有明目,强腰膝作用。五味子滋肾养阴生津,宁心安神。配方严谨,兼顾肺、脾(胃)、肾多脏腑功能平衡协调,既有清热润肺,益气养阴生津滋肾,又有凉血之功能,不论对“三消”或变生他疾均起到治疗作用,且疗效确切,可减小西药的副作用,宜推广使用。
另外,治疗同时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经常运动,防止肥胖,减轻心理压力,不应过度疲劳。
参考文献
[1]戴慎等主编.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叶任高等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97.
[3]《血证论·发渴》“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是以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