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影像诊断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子宫肌瘤影像诊断方法分析

王园园崔学峰

王园园崔学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放射科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3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近几年随着CT、MRI技术的进展,在临床上的逐渐普及,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依据。结论:(1)超声检查能发现大多数子宫肌瘤,但不能进行准确定位,也难识别小肌瘤,作为子宫肌瘤的筛查方法,应为首选检查方法。(2)CT检查除钙化外,缺乏特征性表现。一般不用于子宫肌瘤的检查。(3)MRI能检出小至5mm的子宫肌瘤,易于分辨粘膜下、肌层内、浆膜下的子宫肌瘤。是发现和诊断子宫肌瘤的最敏感方法。

【关键词】子宫肌瘤;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028-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35岁以上妇女发病率高达40%[1,2]。其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由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肌瘤本身没有包膜,但肌瘤周围的子肌层受压形成假包膜。血管由外穿入假包膜供给瘤体营养,常发生玻璃样变,囊性变,红色样变。按其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其中以肌壁间肌瘤最常见,约60%~70%[3]。

1.子宫肌瘤的病因及病理

子宫肌瘤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根据好发于育龄妇女,绝经后子宫肌瘤停止生长,甚至萎缩,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有关[4]。病理上子宫肌瘤是由致密的束状梭形平滑肌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肌瘤外表有假包膜,直径几毫米至十几厘米,单发或多发。肌瘤内可有玻璃样变、坏死、囊性变和钙化。

2.子宫肌瘤的影像表现

2.1超声表现

2.1.1子宫大小与形态肌瘤小而少者,子宫大小形态可无明显变化;瘤体大而多时,子宫体积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形态失常。

2.1.2子宫肌层回声肌层回声不均,厚薄不一,表面、壁间或宫腔内显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实质低回声结节,边缘清楚,内部回声多均质;较大者内可见斑片状更低或无回声,若有钙化时,可显示为强回声的斑点。部分较大肌瘤及后方可见栅栏样、清淡不一的声影。

2.1.3子宫内膜变化当肌瘤位于一侧壁间时,强回声内膜线局部呈弧形受压,位于粘膜下的肌瘤,内膜线多推向四周。

2.1.4特殊部位肌瘤回声肌瘤位于宫颈部时,局部增大,相应部位显示实质低回声结节,宫颈唇部被肌瘤取代。阔韧带肌瘤系子宫延伸入阔韧带内,瘤体位于子宫左右侧壁,大部分位于子宫以外。浆膜下带蒂样肌瘤,则完全位于子宫外,易误认为卵巢肿瘤。

2.1.5CDFI表现肌瘤的周围多能显示血流信号,呈环状和半环状。瘤内的彩色血流信号呈星状、条状或网状。瘤周及内部可显示动脉和静脉频谱,大多为静脉。动脉流速略低于肌层。

2.2CT表现

在CT上可发现子宫增大、分叶状改变、局灶性密度减低和宫腔偏位,不具有特征性表现。子宫肌瘤一般密度均匀,界限清楚,周围脂肪层存在,呈现良性肿瘤的特点,但由于子宫肌瘤常可发生变性、出血和钙化等组织病理学改变,因此和正常肌层相比,肌瘤可呈等密度、低密度或高密度,后一种情况少见。子宫肌瘤坏死或变性后的CT表现为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CT增强时子宫肌瘤和正常子宫肌层一样显著增强,若无轮廓改变,小的等密度肌瘤可以漏诊。继发玻璃样变或液化、坏死时,增强后不规则低密度区更为清楚。

2.3MRI表现

2.3.1子宫形态变化子宫肌瘤多引起子宫形态及轮廓改变,表现为体积增大,轮廓不光整,尤以壁间型与浆膜下型常见,而黏膜下型肌瘤常向宫腔内突入,引起宫腔变小,子宫体积与轮廓多无明显变化。

2.3.2信号及强化方式几乎所有肌瘤在T1WI均为等低信号,但在T2WI上表现以及强化特点却各异,并且各型在T2WI上信号的差别无统计意义,但经病理证实,这与肿瘤内部的病理改变有关。子宫肌瘤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普通型、细胞型与退变型3种。普通型为最常见的,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构成,因此,T2WI上呈典型的均匀低信号改变,增强后强化方式多样,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不规则强化及周边或轻微强化;细胞型少见,主要由排列紧密的细胞团构成,具有胞体大、间质少、含水多的特点,这决定其独特的MRI征象,T2WI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显著均匀强化,退变型为普通型肌瘤因增长迅速、血供不足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变性,包括玻璃样变、黏液样变、囊变、坏死及钙化等,各种变性由于自由水量增多,T1WI上仍呈等低信号,T2WI上则为低信号病灶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微不规则或周边强化,所以,子宫肌瘤在T1WI上具有较特异的信号表现,但T2WI及增强表现与肿瘤生长的部位无关,有助于病理分型[5]。

2.3.3内膜与结合带的改变黏膜下与肌壁间肌瘤于T2WI常显示病灶侧内膜受压、扭曲,但子宫完整连续;所有肌瘤都不会引起子宫邻近结合带的厚度发生变化,这具有与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的特征。

3.鉴别诊断

3.1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影像学检查均显示子宫增大。然而,在腺肌病时:超声检查显示肌壁不对称增厚,病变回声不均且边界不清;MRI检查的T2WI上,病变也呈低信号,致联合带局限性增厚或弥漫性增厚,但边缘模糊,而不同于边界清楚的肌瘤[6]。

3.2子宫肌瘤与子宫畸形

双子宫及残角子宫有时易误为肌瘤。需反复仔细认真多切面、多方位检查,寻找子宫内膜结构,观察局部回声,若显示其内膜和回声无变化,就能加以区别[7]。

3.3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增殖症

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增大。声像特点:子宫内膜线消失,内膜明显增厚呈梭形强回声,边缘毛糙不光整,宫腔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点状、斑片状强回声,可随月经周期变化[8]。

3.4子宫肌瘤与卵巢实质性肿瘤,后者整体均匀的实质性肿瘤并不常见,可是囊性或囊实性,发病较少的纤维瘤尽管呈实性,但较肌瘤回声更低和后方的声衰颇具特征性。其它罕见的卵巢实性肿瘤缺少子宫肌瘤内及后方的栅栏样回声,也是两者鉴别的依据。

总之,B超操作简便,是诊断该病最为常用、快捷、有效的传统检查方法,是妇科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CT扫描因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高,能显示肿瘤大小、位置、来源及内部结构,不受肠气及肿瘤大小的影响,对子宫肌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随着MRI在临床上的逐渐普及,其对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使子宫肌瘤病灶的检出、定位、定性的正确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依据。同时MRI为无损伤、无电离辐射的检查手段,因而在妇科肿瘤的诊断中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9]。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03.

[2]隋邦森.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75-776.

[3]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MR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600-603.

[4]郑广美.妇产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81-285.

[5]张嵘,梁碧玲,付加平等.子宫肌瘤的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954-958.

[6]冯敢生主编.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3-254.

[7]孙清娟主编.影像学诊断流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6.

[8]张道萍,徐叶云.子宫肌瘤76例超声诊断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3):53.

[9]MuraseE,SiegelmenES,OutwaterEK,etal.Uterineleiomyomas:histopathologicfeatures,MRimagingfindings,diferentialdiagnosis,andtreatment[J].Radiographies,1999,19(5):1179-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