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的临床分析

邱莹玉刘翠英高凌霞

邱莹玉刘翠英高凌霞(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河南永城476600)

【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3-0014-02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更有效的方法,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命质量,得出结论:采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加用维甲酸及阿糖胞苷化疗APL有明显的疗效,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完全缓解率及生存期。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

为了探讨APL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在应用三氧化二砷注射的同时加用全反式维甲酸、小剂量阿糖胞苷或高三尖杉酯碱的治疗方法,发现其疗效显著、安全。观察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选用符合APL诊断标准的患者22例。(1)治疗组:三氧化二砷加全反式维甲酸及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或高三尖杉酯碱治疗。16例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32.3岁,初治患者14例,复发患者2例;(2)对照组:(因经济条件不能应用三氧化二砷者),标准化疗或单用全反式维甲酸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8-48岁,平均28.6岁,均为初治患者。诱导缓解治疗:治疗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伊达药业生产)10ml(1g/L)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持续静滴4-6小时,每日1次,连续28天为1疗程,同时每日服用全反式维甲酸20-40mg/天/m2,连续应用28天。高白细胞者加阿糖胞苷(Ara-c)50-100mg/日或高三尖杉酯碱1-3mg/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ml静滴,5-7天为1个疗程。治疗中每周查外周血2-3次,疗程结束后,查血象和骨髓象,如未CR,连续应用直至CR。其中1例三氧化二砷用54天。16例中没有1例发生DIC。对照组ATRA每日40-60mg口服,直至缓解,同时进行DA或HA或MA方案。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1-3mg加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每个疗程5-7天,阿糖胞苷50-100mg加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每个疗程5-7天;DA方案:柔红霉素40-60mg/d×3,阿糖胞苷的用量用法同HA方案;MA方案:米托葱醌5mg/日×3-5天,阿糖胞苷用量用法同HA方案。6例中也无1例发生DIC。治疗组CR后其用药、疗程、用法及用量同诱导缓解治疗相同。前半年采用间歇4周,半年后间歇6-8周,第2、3、4年分别间歇2、4、5个月,每个疗程开始前行血象、骨髓象、肝、肾功能检查。CR后使用氨甲喋呤10mg或加阿糖胞苷25-30mg、地塞米松5mg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每周1-2次,共4-6次,以后如无异常,则半年后再作鞘内注射1次。对照组CR后应用DA、HA或MA方案交替强化,巩固及维持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同治疗组。

2结果

2.1判断疗效标准,按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判定。

2.2疗效治疗组16例中有15例达CR,缓解率93.7%,对照组6例中有4例缓解,缓解率66.7%,P值<0.01。

2.3血象、骨髓象结果治疗组16例中有15例CR;对照组6例中有4例CR。

2.4毒副作用三氧化二砷及维甲酸的主要毒副作用大致相锌凇⒖诖郊捌し舾稍铮秤陆担巍⑸龉δ芤斐#窬裰⒆础⒏甙紫赴塾倩酆现ⅰV瘟谱椴±谥瘟破诩?0例出现恶心、呕吐、纳差及腹部不适,给予富米汀8mg静注后,仍继续治疗。3例有白细胞下降,但不明显。8例在治疗后白细胞上升,1例心电图有ST段下移,有1例有精神症状。有2例出现轻度的皮肤色素沉着。对照组有1例出现维甲酸综合症。

2.5追踪随访治疗组最长生存期为63个月,平均48个月;对照组最长为34个月,平均15.6个月,P<0.01。

3讨论

本组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缓解的15例中,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增高及正常7例,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有所下降,治疗前白细胞降低的8例治疗后有所升高,治疗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平均30天达到正常水平。骨髓的早幼粒细胞治疗14-18天后开始退行性变,细胞肿胀,核空泡变性,染色质固缩,早幼粒细胞逐渐下降,中、晚幼粒比例逐渐上升,一般1-2个疗程达CR,另外,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具有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的作用,起到了协同作用。小剂量用阿糖胞苷具有杀灭和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但无诱导分化作用,与三氧化二砷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4结论

通过三氧化二砷合全反式维甲酸及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APL的观察与探讨,证实它是一种新的疗效高而安全的治疗方法,研究中发现三者可取长补短,发挥有效协同作用,从而控制APL的病情,提高APL的完全缓解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命质量,是目前控制APL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6-121.

[2]张丽,孙玉梅,邹尧等.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76例随访报告.中华儿科杂志,2009,47(9):7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