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背景下提高儿科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3

医教协同背景下提高儿科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

刘晓静1王亚亭1张秀军2

刘晓静1王亚亭1张秀军2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安徽合肥230000)

(2安徽医科大学教务处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为儿科临床人才培养、儿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文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整合课程、启发式教学、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提高儿科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途径,为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医教协同;儿科学;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74-02

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专门提到“加强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充分体现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的指导思想,更为儿科临床人才培养、儿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5+3”人才培养体系,5年制本科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第一阶段,是根本和基础。《意见》也对提升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教育质量指明了路径、提出了要求。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本科教学中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现结合笔者儿科教学实践,浅谈医教协同背景下提高儿科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

1.儿科学本科教学任务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把握小儿生理、心理生长发育规律,指导不同时期儿童预防保健措施,提供小儿特需的、有别于成人的人文关怀是儿科学区别于内外科等成人临床学科的3个显著特征。在医教协同背景下,5年制本科儿科学教学任务在于培养有良好的医德和职业素养、有扎实的儿科理论基础、有基本的临床思维能力、有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全面发展胜任岗位的医学生,为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儿科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途径

2.1以人文素质培育为先导,提高医德和职业素养

儿科临床工作者除了必须拥有一般临床医师的能力外,还面临着诸多特殊挑战:儿童缺乏自主表达加之患病家属的焦虑和急切,儿科医师每天面对的不是单一的患儿,而是不同角度的关切和问题;儿童健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儿科医疗不仅要顾及当前还要平衡未来健康的预见问题;儿科医师还面临着参与社区组织和管理的特别需求,未来应付出更多努力倾注于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1]。很显然,一些挑战是医学技术本身无法解决的,只能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并寻找答案。因此,为了顺应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在儿科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推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十分必要,最终实现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笔者认为儿科教学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珍视生命、热爱儿科事业、依法行医、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践行优良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流的能力、拥有诊疗疾病能力及评估转归的科学态度、整合社会资源维护小儿健康的协调能力。其中,激发医学生学习儿科学兴趣,促使其发自内心热爱儿科事业,甘愿为儿科事业奉献和奋斗,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难在儿科相较于成人科室存在着压力高、强度高、风险高、收入低的“三高一低”现象,导致很少有医学生把儿科作为职业方向,对儿科学习走过场、没兴趣。“重”,重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端正的职业理想,是职业素养培育的基石和起点。

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抓好“三个融入”。一是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医德教育与思政课、医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渗透融合,发挥典型案例、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的作用。笔者所在的大学,就将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一名主任医师的先进事迹加以总结和提炼,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多场报告会,用“真人、真事、真情”教育和引导学生,起到良好效果。二是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笔者曾指导学生设计“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参加校级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将临床医学、儿童保健学、预防医学、营养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激发学习兴趣和职业理想。三是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学生临床实习,尤其注意发挥好医院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身教胜于言传,当一位临床带教老师进出病房时尽量减轻动作以免打扰患儿休息、首次接触患儿时会根据其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查房中主动蹲下去检查患儿,而不是要求家长配合,这些细节会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2.2以系统整合课程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体系

在医教协同整体规划中,医学人才的培养分为5年制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3个阶段,各个阶段均有自身的培养目标和重点。儿科医师的培养主要应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毕业后教育)完成。儿科学本科教学重点应是: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各年龄阶段正常儿童身心特征、儿科常见多发病、儿童预防保健技术和社会支持系统。

目前,国内部分医科院校正探索和建立新型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体系。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用“系统整合模块”和“临床核心模块”两部分,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临床问题带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学人文知识的衔接与渗透。如汕头大学医学院就将医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整合为“人体结构、肠胃营养、基础学习、心血管-呼吸、血液学-感染-免疫、肌肉-骨骼、神经学、疾病机制与治疗、机体平衡、生殖-发育-生长”等10个模块[2]。这种基础教学中有临床教育,临床实习中有基础重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后期又回归基础的新模式,非常有利于医学生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学生临床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针对本科阶段的儿科教学,在“系统整合模块”中应突出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其一,目前国内儿科教学对儿童特有的生长发育、保健等内容重视不足。新课程体系应从正常和异常两个维度,从器官系统形成、发育、成熟全过程,从系统解剖学到分子生物学这一由宏观入微观的角度,带领学生全面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增加教学的深度。其二,目前我国儿科教学仅有内科部分,其他均属专科,也没有重视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和制度的内容。新课程体系应立足“小儿”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拓展儿内科与其他专科的联系,拓展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医学人文、卫生管理的联系,增加教学的广度。在“临床核心模块”中,可借鉴国外模式,利用床旁教学、集中见习等模式,按专题编排教学内容。如小儿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3]。

2.3以启发式教学为载体,培养儿科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是指医学生运用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之中,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和思考,最后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临床医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保证,是培养合格医学毕业生的重要内容之一[4]。5年制本科的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是学生由理论知识通向临床实践的桥梁时期,也是临床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科知识是认知的客体,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的媒体。教师的质量是制约学生学习进程和效果的外部因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是学生学习是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内部因素。

开展多层次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的循证医学课程,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非常必要。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其基本含义是首先提出一个临床问题,以小组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学习理念,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方面比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循证医学的核心内容是:医疗决策应当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从医学发展中获取最新、论证度最高的论据,从而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他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一种新式高效的方法和模式。

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和循证医学培训的方法,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床旁教学、病例讨论,提高儿科学4个方面的临床思维能力。其一是发散思维,通过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如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探讨儿科常见的“发热待查”问题,引导学生加强全身各系统以及各种疾病之间的横向联系,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和缜密。其二是整体思维,了解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影响和制约。如在教学查房中,与学生讨论小儿容易并发一个甚至多个器官或系统病变,如何做到治疗措施既要适时、全面,又要仔细、突出重点。其三是动态思维,认识生长和发育是少儿阶段生命的主题。如组织学生在见习、实习中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长发育的“里程碑”,推断现有疾患对成年期健康的可能影响,全面理解身心健康的概念。其四是逆向思维,打破理论教学从疾病到体征的学习顺序,训练学生由采集病例入手,通过症状体征,明确疾病与病因的能力。如通过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模拟诊疗等。

2.4以技能培训中心为平台,加强临床实践技能

随着医患矛盾的日益突出,医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日渐减少,儿科因其病患的特殊性,家长更不愿意将患儿交给实习医生。但医学的实践性,决定了任何高新的诊疗手段,都无法取代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践操作这些基本技能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临床技能中心因其无风险和操作可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矛盾,通过高度仿真的医疗环境和可操作的人体模型,连接了本科教育中医学生基本操作与毕业后教育中住院医生的临床实践。高等医学院校一致认为临床技能中心对于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效果明显[5-6]。

针对儿科学,笔者认为在培训中心建设中,一要体现专业特点,要配备儿科特有的体格测量和生长发育测量设备,对与成人不同的如腰穿、骨穿模型也应单独购置;二要增加学生与环境间的交互性,儿科操作因患儿配合力弱甚至抗拒,要模拟真实环境下的体验,在压力和困难条件下完成操作;三要实现全员培训,在操作考核合格后,再接触病人乃至进行真正的临床实践。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儿科临床医师,是儿科临床教学面临的艰巨任务。这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完美统一,为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桂永浩,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优秀儿科临床医师[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01):1-2

[2]何萍,杨锦华,林晓珊等.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5-7

[3]范静怡,熊英,赵东赤等.中美儿科医学教育比较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9-20

[4]陈壮桂,李鸣,纪经智等.临床见习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2):60-61

[5]任佰玲,李萍,吴向辉.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提高医学人才素质[J].安徽医学,2010,31(11):1377-1378

[6]李晓楠,卢书明,杜建玲等.全国临床大赛折射出的儿科临床教学不足与改进对策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781-784

基金项目:2013年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13jyxm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