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洪张国蓉王加萍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丙谷张茸中西医诊所针灸门诊四川攀枝花617200)
【摘要】目的:观察经行感传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病变间盘及上、下各一椎背俞穴及环跳、秩边为主穴,使用经行感传针刺治疗。对照组同样俞穴采用常规针刺(垂直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即可)治疗,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2.2%,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愈显率57.8%,总有效率8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行感传针刺方法,在背俞穴及特定神经支配区选穴,对比常规直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取得更好疗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疗法电针循经感传背俞穴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022-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导致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是发生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由于急慢性损伤、受凉等因素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导致的综合征。本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与生活,是临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目前治疗的方法包括手术、介入治疗、非手术疗法三大类,非手术治疗占据首要地位,针灸因其疗效独特、副作用小而深受患者欢迎,是临床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采用经行感传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与常规直刺方法相对照,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近3年针灸门诊病例,按确诊秩序,单号列为治疗组,双号列为对照组,两组各45例。治疗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5年。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腰部外伤、慢性损伤或受寒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于青状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腰压增加(如咳嗽)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变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胎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背伸试验阳性。⑥CT或MRI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排除标准
①年龄<18或>65岁者;②有手术指征者;③伴有腰椎滑脱、腰椎椎管狭窄、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者;④合并糖尿病、未稳定的高血压、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病患者。⑤观察期间接受可能影响疗效的其它治疗方法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取穴:主穴为病变椎间盘对应及上下各一椎背俞穴、环跳、秩边。
配穴:足太阳经型: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足少阳经型:风市、阳陵泉、外丘、悬钟。
操作方法:选用3-5寸长28号粗毫针,常规消毒后,在背俞穴:正中线旁开1.5寸进针,向中线斜刺15-30?,向椎间孔方向、多角度反复提插至产生向同侧放射性针感并经行感传到相应症状区域。其它各穴亦多角度反复提插至出现放射性针感并感传到相应部位,如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可放射至下肢或足趾;风市放射至股外侧、膝外侧;阳陵泉、外丘、悬钟可至小腿外侧及踝部。达到针感要求后接G6805-2型电针仪,取连续波、频率100次/分,强度至能耐受为准,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对照组
选穴同治疗组,除环跳要求感传外,其余各穴采用直刺,行提插捻转手法,针下得气即可。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临床治愈:腰痛和下肢痛症状消失,椎间隙压痛消失,脊柱活动自如,直腿抬高大于70°。
显效:腰痛明显减轻,下肢放射症状消失,椎间隙压痛消失,脊柱活动有改善,直腿抬高60-70°,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腰腿痛症状减轻,能下床直立行走,直腿抬高45°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2个疗程后疗效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与足太阳、足少阳经和督脉相关。其典型症状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腰痛多在脊柱两侧的竖脊肌,下肢放射痛多沿坐骨神经分布区从臀部、大腿后侧到腘窝、小腿甚至足趾,部份有股外侧皮神经及排神经症状,表现为大小腿外侧痛。《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督脉之别……别走太阳,入贯膂”“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主筋所生病者,……項、背、腰、尻、膕、踹、脚皆痛,小趾不用。”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一致。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俞穴所在,主治所能”的原则,以膀胱经一线的背俞穴、秩边和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交会穴环跳为主穴,以疏通经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现代医学目前对本病有3种学说: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2]。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突出的髓核组织等机械的和化学的病理因素造成神经根的损害,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取病变椎间盘及上下一椎的背俞穴同时针刺,包围了病变神经根的损伤部位,在损伤神经局部形成较强针感效应:改善神经细胞的生理特性,促进神经细胞体酶的活性,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3];改善局部血循环、消除炎性介质、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性水肿;缓解腰肌痉挛,相对松驰或增宽椎间隙,减轻突出物向后方的压力,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
《针灸大成》“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针刺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经脉走行传导,“气至病所”是循经感传的最佳治疗表现。临床上依神经节段及神经循行分布原理,直接刺激神经根及神经干,往往能够比较容易的获得“气至病所”。吴氏[4]的研究提示同神经节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能产生强烈的放射针感,疗效优于无放射针感的。因病程长短不一,患者体质差异,病有虚实之分,操作中应注意刺激量问题:实证刺激量可稍大,以刺激出现感传2-3次为佳,虚证出现1次感传即可,整个治疗过程中以不损伤神经为度,手法宜温和,患者未诉下肢持续遗留麻木、灼痛大于30分钟(刺激过度)为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3版?北京:北京卫生出版社,2004:195
[3]孙忠人、佟帅等?针刺对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探索[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6):12
[4]吴美情?同神经节段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7):49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