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病句辨析的解题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例谈高考病句辨析的解题技巧

刘月荣

江苏邳州市铁富高级中学刘月荣

病句的考察是高考必考题型,考生除了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六种类型(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外,还要注意一些解题小诀窍,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诀窍如下:

句首有介宾短语,审视是否缺主语

句首的介宾短语如“经过”、“在……中”、“从……中”、“由于(关于、对于)”等,用在句首此句可能缺主语。如:

(1)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年浙江卷)

(2)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2000年京皖春季卷)

(3)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1992年全国高考卷)

例(1)、(2)、(3)句首“在……中”、“由于”、“经过”湮没了主语,删掉这三个介词,才能消除病根。

二、句中有并列结构,审视其搭配是否恰当,各项能否并列

(4)、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2004年重庆卷)

句中的“乡亲、石头、小屋、街道、乡音”构成并列结构,前四个都能与“看到”搭配,而“乡音”不能与“看到”搭配。

三、句中有“和”字,注意歧义症

(5)、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的把这笔钱分别存在了两家银行。

本句既可以理解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都不知道,也可以理解为“总经理”不知道“他和副总经理偷偷的把这笔钱分别存在了两家银行”,产生歧义。

四、句中有否定句或反问句,审视表意是否相反

(6)、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1998年全国卷)

本句既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否认……不”)又是一个反问句(“谁又能……呢”是反问句),因为双重否定句的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需要学习雷锋了”,显然是不当的。

五、句中有肯定与否定相叠的短语(“如能否、优劣、好坏等”),审视是否相互照应(7)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安徽卷)

句中前半句是肯定与否定相叠的词语,是从“能”与“否”两个角度说的,而后面的“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只是从肯定这一角度来讲,没有从否定角度讲,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

六、句中有敬辞谦辞,审视是否用错对象。

(8)金馆长,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1995年全国卷)

句中的敬辞“光临”用到了“我班同学”方面,用错对象。

七、句中有代词,审视指代是否明确

(9)对偶尔失足的青年,应耐心教育,热情帮助,而不要歧视他们。这不利于他们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对他们的教育工作。

“这”指代不明,因为“这”前面有两部分内容,究竟指代“耐心教育,热情帮助”,还是指代“不要歧视他们”,应将“这”改为“否则”。

八、句中宾语过长,审视是否杂糅或搭配不当。

(10)这次网络培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老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2000年全国卷)

句中宾语过长,造成句式杂糅。“除……外,还有……。”与“也参加了学习”杂糅,可以删掉“也参加了学习”。

九、句中有关联词语的,审视位置和搭配是否恰当

(11)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2004年北京卷)

句中“不是”应置于“产品质量”前。

十、句中有数量词,要注意歧义症或搭配不当

(12)你知道每斤蜂蜜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一斤蜜,大约要采50万朵的花粉。

句中“50万朵的花粉”搭配不当,应改为“50万朵花的花粉”。

十一、句中有文言词、成语、熟语时,审视是否赘余

(13)在您的令尊的指点下,我的拙作终于得以发表。

句中的“令尊”与“您的”赘余,应删去“您的”。

(14)对方故意说的闪烁其词,企图减轻罪责。

句中的“说的”与“闪烁其词”赘余,删去“说的”。

十二、句中有程度副词(如“很、十分、最、非常”)或约数词(如“左右、近、上下、前后、大约”)时,审视是否赘余或搭配不当

(15)在甲A联赛期间,非常酷爱足球的老爸常常对着电视看到深夜,惹得老妈唠唠叨叨。

句中“非常”与“酷”重复,删掉“非常”。

十三、句中有“是”时,要注意主宾是否搭配

(16)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凑效的。

本句“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问题”与“过程”搭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