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学生管理班主任心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技校学生管理班主任心得体会

徐志刚

徐志刚(义马高级技工学校河南义马472300)

在当今技工学校里,独生子女是学校主体,是一个走向成熟还没有成熟的一个群体,部分学生自身存在许多弱点和不足。许多的老师都反映学生素质差、不好管、不听话,班主任工作难,从而产生消极回避的做法,把种种过错都归根于学生的问题上,从而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从事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多年,现就技工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我的看法。

当一个学生的行为违反校纪校规或者不合常规时,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师往往通过说理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明白真理,之后再告诫学生要好好学习,往大处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往小处讲对得起自己的父母等等。这种教育方式的指导思想是,只要学生明辨了是非自然就会改正错误,以后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然而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在技校学生的管理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经常感到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往往对老师的“理教”很不耐烦,“这边接受,那边又犯”。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我认为问题出在传统教育的方式上,教师动不动就教训学生,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内心感受,忽视对学生的“心育”。我认为,作为班主任。

1.老师要以平等为前提,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在目前技工学校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22岁,这个年龄她们观察、了解、认识社会,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基本的人生道理已经有了清晰地认识。所以,学生的犯错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因为不懂道理,而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就是自制力差。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单通过理教是没有明显效果的,这样的学生内心强烈地渴望得到“成人感”而是渴望老师平等的对待自己,在进行说理教育的时候,不希望老师认为自己错了,自己掌握着真理,抢占了道德制高点,把自己当做对立面,任务是教训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倾听老师的教训。老师是站在正确的一边,学生只有先确定自己的确错了,老师才给他继续发言的权利,老师的这种意识,本身就包含着贬低学生的因素。这就难怪学生对老师的说理产生抵触心理。

首先,老师说服教育应当是平等的交流,教师应在感情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不是事先摆出你是我非,我高你低的行为,老师应该诚心诚意的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让学生感受平等,这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其次,凡事学生已经明白的是非的事情,就不要总是喋喋不休的谈论。只有当学生确实分不清对错的时候,老师才有必要帮助学生分清是非。

第三,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主要问题不是是非问题,而是“自制力”较差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制力是重要解决的问题。

2.老师应该信任学生,真心地去欣赏学生

老师首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前提。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是对人的激励,充分发挥人的长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和放手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调动班干部和学生的积极性,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权益,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现在,技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基础素质又较差,就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而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个性,以亲和的态度去主动了解他们,热情关心他们,进而积极引导他们,从内心上真正放手于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性,才能触及学生更深层的心理层面,满足学生的特长需要、表现欲望和成功渴望,增加学生主动成才的意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越强,教师进行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就越厚,学生的接受性也会越强。

要看到学生身上的积极的因素,用淘金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把学生当做一块含有杂质的金子,把学生的缺点看成是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从而真心地去欣赏学生。

总有一些老师埋怨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厌学、越来越不好管。但是,如果老师仅停留在这个评价上,是比较消极的。一个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老师,对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应该比对消极因素更敏感。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把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看做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运用,对于学生身上的缺点,教师应该看做是对其教育能力的一种挑战,而不是看做是一种麻烦,教师应该积极寻找适应学生的工作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适应教师。

3.老师应充分理解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技校学生总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情教”的出发点。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警察和纪律监工,而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看成和孩子一样的人,具有共同的人性,做过同样的傻事,在这个基础上,像朋友一样的劝告学生,用确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学生。这样的教育更为有效。

老师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启发、提醒学生,在感情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老师说的话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老师要让学生年轻的心受到真正的关怀,让他们受到诚挚和有益的引导。学生有缺点,教师要真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朋友的身份理解她们,帮助他们。

4.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

学生是有感情的,如果教师只知道采取责备的方式教育学生,不首先和学生建立感情上的交流,学生很难接受教师,也就不会接受老师的“理教”了。即使老师“理教”绝对正确,也不能保证学生会全部听进去。因此,要想让学生接收老师的意见,教师首先要想办法让学生接受自己,让学生喜欢、佩服自己,建立彼此之间的责任感,教师应该靠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而不是靠简单的说理和严格的要求来管理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非常的复杂,需要多种方法互相配合,这就需要“情教”。在学生违纪或行为不符合常规时,老师必须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而如果用“完成任务式教育”的话,这种教育将变得很死板、教条,很表面化,所以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接受关系,不应该是生硬的“管”与“被管”的关系,而应该是人与人间的一种交流与互动,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理”“以情明理”。

所以,一个懂得素质教育的老师,应该是能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老师,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喜不喜欢自己,而不是自己失去了尊严:忧虑的是自己的魅力够不够,而不是自己的权利是不是太小:应该感觉到今天的学生越来越有趣,而不是越来越麻烦,不应该对学生摆架子,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心曲体验学生的世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