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日本对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胡珍华

日本对虾具有养殖周期短、活力强、耐低温、耐干力强等优点,已成为福建省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自1999年暴发对虾病毒以来,给养虾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笔者自2003年开始在福建省莆田市后海垦区通过应用微生态调控系统结合封闭与半封闭养殖,初步摸索出一套日本对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本人的经验作一介绍,与广大从事日本对虾养殖业者进行交流,促进我省日本对虾养殖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养殖设施

养殖场应选择在水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海水的盐度在15‰~34‰,在雨季盐度不低于15‰为宜,养殖密度较小的区域,以减少病原的交叉感染。

养殖场备有总面积的1/3左右作为蓄水池,海水经过3天的沉淀并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合理进行水体消毒后再抽入虾池内,避免水源带来污染和病原。实践证明,这是预防虾病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养殖场还要建水质处理池,以便虾池排出的废水能在水质处理池中得到沉淀和净化后再排出大海,以免污染海区环境。池塘两端设有进水闸与排水闸。进、排水渠道应尽量远离,不得混合,以利于防病和减少虾池的自身污染。

二、放养前准备工作

日本对虾具有很潜的潜沙习性,养殖环境需在水质清新、沙质较细且松散的底质中生活,底质的好坏关系到日本对虾能否正常生长。因此,虾池在经过一茬以上的养殖后,应进行严格的清淤、消毒,改良底质。

1.清淤、暴晒

虾池收成后应将池水排干,彻底清除虾池内的淤泥和杂物,并运至远离虾池的地方掩埋。清淤后,经15~30天暴晒至池底干裂,然后进适量的干净海水或淡水,选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等一些杀菌灭毒力较强,效果较佳的药物进行池子消毒。药液须均匀地泼洒在池水中,在药液浸泡不到的地方(包括池壁堤坝),应用工具将药液泼洒上去,浸泡3~4天后将药液排掉,检查池子,如有生物残体遗留在池内,须将其清除干净。虾池经清池消毒后,可在池底铺上10cm厚的沙层或含沙量在50%以上的沙泥层,有利日本对虾的正常生长。

2.培养基础饵料生物

培养基础料饵生物是营造虾池良好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基础饵料生物通常是指虾池中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浮游动物和小型底栖生物。这些活生物饵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提高虾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浮游单细胞藻类在水里能进行光合作用,可增加池水溶解氧含量,消除有害因子,平衡酸碱度,改善水体质量;能营造良好的水色和合适的透明度,抑制底生丝藻、有害藻类及寄生虫的繁殖,提供对虾安定生长的水域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

培养基础料饵生物主要是采用生态培养法:经60~80目筛绢网一次性进水1米,选择晴天上午,施用水产养殖专用肥料,新池或池底较干净的虾池使用“肥水师傅”,底质较肥的池塘可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每亩使用1~2kg(以1m水深计)。在施肥的当天或第二天每亩施用“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1kg(以1m水深计),7~10天后追肥一次即可。这种方法既培养和维持稳定的、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种群,又培育有益菌群形成优势菌群,平衡藻相和菌相,维持一个稳定的养殖生态环境。一般经过3~7天后,水色呈绿色、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达到30~40cm时,即可放养虾苗。

三、苗种放养

1.选择健康的虾苗

放养体质健壮、无病疫的虾苗是获得养殖成功的首要条件。虾苗应选择体长在1cm以上,健壮活泼、体色透明、胃肠饱满、弹跳力强、逆水性好、耐干力强、体表清洁无寄生物附着;除肉眼认真观察之外,还要用显微镜检查虾体上、鳃部是否有纤毛类等寄生物,是否带菌;以亲虾是海区第一代,健壮无病不带病菌,虾苗以投喂丰年虫进行培育的为最好。选择虾苗时,应送样到当地检验检疫部门检测,防止苗种携带高致病性病原体而造成养殖失败。

2.虾苗运输及下池前消毒措施

虾苗运输过程中,特别是远距离运输,为了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活力,在虾苗包装前,预先在装包盛水的大桶中加入免疫多糖200mg/L水体,搅拌均匀、冲气,浸泡20分钟以上,再打包运输。运输时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要选择天气晴朗、气温稳定的时间运输。到了养殖场后再用聚维酮碘2~4mg/L浸泡30分钟,进行虾苗消毒后下池,以避免病菌随育苗池水及虾苗带入虾池。

3.放苗

选择天气晴朗的清晨或下午放养,避免在恶劣天气下放苗。放苗时,水温在24℃以上,pH值在7.8~8.5,池水的水温、盐度、pH值需与育苗池相近。

虾苗放养密度决定着养殖对虾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关系到养虾的成败。合理的放养密度应根据虾池、水质条件及养殖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每亩放养1.0~1.5万尾。

四、养成管理

1.科学投喂

养殖前期,由于虾池中基础饵料生物充足,可以不投喂饲料,只要继续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就可以。养殖中后期投喂优质对虾配合饲料,严禁投喂小杂鱼、虾、低值贝类等鲜活饵料,因为鲜活饵料容易携带病原体并引起水质污染、底质恶化等问题。

由于日本对虾具有昼伏夜行的习性,因此,每日可只投饵一次,一般在傍晚进行。投饵时饲料应均匀投放于四周浅水区。投喂量应严格控制,并根据天气、水质和对虾摄食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小潮、台风前夕、闷热无风、大风暴雨、高温、寒流时少投,大潮、天气暖和、水温适宜时多投;大量蜕壳时少投,蜕壳后适当多投;虾池内竞争动物多时适当多投;对虾浮头、水质恶化时不投;水质条件好时适量多投;天气突变、水温超过30℃时应少投;设置饵料台,适时检查,无残饵时多投,残饵多时少投。

放苗一个月后,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中草药、高效营养素、免疫蛋白、有益菌、生物酶活性添加剂、蜕壳素等免疫增强剂和营养强化剂,增强对虾的免疫能力,促进对虾健康生长,减少病害发生。

2.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是日本对虾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池水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是众多防病措施中的重中之重。日本对虾养殖的主要水环境控制指标为:溶解氧4mg/L以上,pH值7.8~8.5,透明度前期为30~40cm,中后期为40~60cm。

(1)实行封闭与半封闭养殖

养殖前期全封闭,一般不添水、不换水,减少与水源的交流,规避风险,但要根据池水蒸发和渗漏情况适量的补充海水,使水深控制在1.0~1.2m。养殖中后期半封闭,中期逐渐添水至1.5m以上,后期则根据水质情况,如透明度低于2Ocm或大于8Ocm,有害的单细胞藻过量繁殖等,均需适当换水,采取少换缓换方式,不大排大灌。进水缓慢加到虾池水上层,每次添(换)水5~10cm,以减少对虾的应激反应并避免水质的过量波动。

(2)采用微生态调控系统,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这是生态健康养殖的主要内容之一。养殖过程中定期施放“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可以及时降解底泥中的有机质、对虾的代谢产物、残存饲料、浮游生物尸体等有机物质,将其转化成单细胞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单细胞藻类的良好繁殖,使水色稳定、持久,增加池中的溶解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从而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另外,“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有益菌群在虾池中能够迅速繁殖形成优势菌群,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生态位点竞争,抑制有害病原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单产。

放苗以后,每隔15天左右,每亩施放0.5kg“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一直坚持到收虾。养殖过程在换水后视情况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3天后再补施“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维持有益菌群在虾池中的优势地位,发挥有益菌群调控养殖生态的作用。养殖中后期若出现水色过浓、泡沫过多等情况时可使用“活水素”或“活水素Ⅱ型”;底质情况较差时使用“调节剂A、B”或“池底净”。

(3)做好抗应激工作

在水质恶化、气温突变、台风、暴雨、低压缺氧等情况下,应及时泼洒应激安、健虾宝、利生降解灵和利生解毒宝等,同时配合饲喂中草药制剂,减少对对虾的应激,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总结

日本对虾生态健康养殖的关键是选用无病源虾苗、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和提高对虾抗病力,减少环境压力,避免应激反应,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对虾的成活率。

整个养殖期间没有使用抗菌素等其他药物,虾只生长正常,规格大,成活率高,虾体外表干净,色泽鲜艳,饱满结实,无外观病症;虾池底质无黑色淤泥。实践证明,以调控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措施进行对虾养殖,不仅能促进对虾健康生长和质量安全控制,提高产量,而且能有效改良养殖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健康养殖是安全的、环保的、经济的、高效的科学养殖,是今后水产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