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杜涛赵边玲

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杜涛

山东莱州市文峰中学赵边玲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思想

在观念上,师生首先要树立一种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思想,即更侧重于知识探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注重结果。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名人、名言或举例一些发明创造的起因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提出问题”。

如: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再有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等等。

二、创设环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教学环境,尽量消除学生的紧张、压抑、焦虑,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如鼓掌,伸出大拇指,做一个OK的手势等;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指出他所站的角度现在不太合适,并启发他、激励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并不准学生之间相互嘲笑,逐渐让所有同学都树立自信心。再就是可以对所提出问题的质量给各小组适当加分以激励。总之教师要认真倾听,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创设环境,解除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让学生慢慢地养成敢问问题的习惯。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必须要创设适当的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一些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如设置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性为目的的变式训练题等,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不妨在探究问题时故意出错或卖个破绽给学生,这样他们才会敢于质疑,提高质疑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时,老师可婉转地说“这是你的理解”、“你是这样认为的”,延迟了评价,就更激起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热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然在“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超出本节知识体系的有关内容,这时可以适当略讲,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利于学生课后自己探究相关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意识会明显增强。

四、积极示范,让学生会问

学生敢问,爱问了,但现在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有个别同学在提问题时,不假思索地乱问,为提出问题而发问,造成问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所学的有关内容来问,经常跑题儿。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会问,而且“问”要有深度、有创新,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好问的示范。如果老师倾向于问一些能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老师为榜样进行模仿学习。因此,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更要做出提问“问题”的示范,抓住“问”的时机,并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寻找“问题”,有时甚至需要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无疑处”设疑,进而会问,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合作管理,拓宽学生问的空间

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管理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管理方式,有序地进行引导和评价,让学生慢慢地养成问问题的习惯。应该说学生个体对于问题的敏感度远不如小组整体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来得高。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生发出更多的衍生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学会了去异存同,提高了思维的辩驳能力。即使我们师生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遇到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也应用鼓励的口气说:“我们一起再请教别人,或翻阅课外书,看谁有本事先弄明白,好不好?”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还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然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主根据问题的有关背景资料利用媒体进行探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界面,进而拓宽了学生发“问”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