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730900
【摘要】目的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在2014~2016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0例患者无一例形成瘘道和继发感染的发生。结论切口脂肪液化较多,肥胖、术中使用电刀、术后未行理疗等均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004-01
近年来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逐渐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切口就不能够按期愈合,住院时间延长,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者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因此早期预防及正确的处理切口脂肪液化十分重要。现回顾分析我科自2014~2016年收治的140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为我科2014~2016年收治的14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78例;年龄18~80岁;其中上腹部手术82例,其中胆囊切除术54例,胆总管切开取石6例,肝左外叶切除4例,脾切除术6例,肝内胆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2例,胃大部切除术6例,胃癌根治术4例;下腹部手术58例,其中阑尾切除术8例,结、直肠癌根治术40例,小肠多发憩室手术2例,髂外动脉瘤2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8例,合并贫血及低蛋白血症14例;皮下脂肪厚度3.5~11.0cm;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时间平均术后5d。
1.2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液化范围及程度进行处理:浅表液化范围小于切口1/3渗液量小于5ml者,在液化处缝线间撑开挤压,放置胶片引流;深层液化范围较大但小于切口1/2渗液量5~10ml,在液化处拆除1~2针缝线,安放细管负压引流,无渗液后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深层液化且范围大于切口2/3渗液量10ml以上,拆除缝线,清创敞开切口,换药湿敷,5~7d后行2期缝
2结果
浅表液化范围小于切口1/3渗液量小于5ml者,经换药、缝线间置胶片引流,于9~10d愈合;深层液化范围较大但小于切口1/2渗液量5~10ml者,经细硅胶管负压引流换药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加压包扎,于10~14d愈合;深层液化且范围大于切口2/3渗液量10ml以上,经拆除缝线敞开切口,过氧化氢溶液、庆大霉素盐水冲洗换药5~7d后行2期缝合,于术后14~20d愈合。本组140例患者无一例形成瘘道和继发感染的发生。
3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老年及肥胖患者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肥胖、年老体弱、高频电刀的应用等因素有关[2]。年龄>60岁、女性、电凝开腹、手术时间>3h、腹壁脂肪超过5.0cm有较高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机制:肥胖患者因脂肪厚超过2cm以上,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概率明显增高;术中对脂肪反复切割、钳夹、挤压、过度牵拉等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发生液化;术中使用电凝、电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细胞变性,脂肪组织的毛细血管因热凝固而栓塞,导致原本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引起组织无菌性坏死,脂肪细胞内脂质溢出;切口不彻底止血,渗血、血肿形成或缝合时留有死腔,暴露时间过长,导致脂肪液化坏死;选择不当位置作切口,切断主要供血动脉血供发生障碍,致脂肪坏死液化;患者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导致脂肪液化[3]。消毒缝合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细胞变性、溶解,引起术后脂肪组织液化。
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术后4~7d切口炎性水肿缓解后有较多淡黄色渗液或挤压切口局部流出淡黄色渗液,无自觉症状,切口边缘平整,不伴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体温正常;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分离且空虚,甚至隆起有波动感,撑开切口有淡黄色渗液,其中漂浮有较多脂肪滴;切口无压痛,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渗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及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医生在检创时要认真观察有无上述体征,不但要看且要触诊。如可早期发现,并不明显延长切口的愈合时间。一旦发现,及时分开切口1~2cm,充分引流是快速治愈切口脂肪液化的关键。术中避免用电凝代替电刀切开腹壁;减少对皮下脂肪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皮下不留线结;不留死腔;皮结松紧适度;缝合皮下时盐水冲洗游离脂肪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4~6]。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对年老体弱、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纠正其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状况,围术期加强营养支持,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切口愈合;对合并糖尿病者积极控制血糖,一般需控制在10mmol/L以下;电切的强度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电凝止血灼点尽可能小,以刚好凝固止血为好;对肥胖患者,避免切口过久暴露,切口使用保护膜;手术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止血并缝合皮下层松紧适度,不留死腔;术后用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组织的恢复及再生;消毒缝合切口或术后换药时注意保护,避免酒精进入。
总之,通过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的探讨,我们有针对性的加强预防,避免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178179.
[2]彭林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腹部外科,2006,19(6):351352.
[3]石建国.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