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香(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261300)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化学药物仍是当今抗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化疗药物仍需依靠静脉输注来完成。化疗药物外渗是输注化疗药物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引起局部组织的严重损伤,甚至功能障碍。因此,探讨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药物本身因素
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压、酸碱度、浓度有关。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而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2穿刺部位。
3患者血管因素
由于长期输液,反复大剂量化疗,对患者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损伤,使血管壁变薄,脆性增加,弹性下降,容易造成药物外渗。
二、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1患者宣教
(1)签署化疗同意书时,从化疗副作用、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进行全面宣教,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自护能力。
(2)讲解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静脉炎及外渗发生,取得患者配合。
(3)叮嘱患者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化疗过程中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
(4)询问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有无疼痛、肿胀的感觉,观察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有无滴速明显减慢现象,以尽早发现化疗药物外渗。
2(1)输注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回血、疼痛等情况。
(2)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应先输入等渗溶液,确认有回血再输注化疗药物,输注完毕后用等渗溶液冲洗,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
(3)联合用药时,先输入非发泡性,再输刺激性发泡性药物,如均为发泡性、刺激性药物,应先输入低浓度,2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
(4)在外用血管输注发泡性、刺激性药物时可用三通输液装置,一路输入发泡性、刺激性药物,一路快速输入等渗液。
(5)化疗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3min以上或用5ml/min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ml应回抽1次,检查有无回血,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强刺激而出现损害。
3(1)合理选择血管:①长期化疗患者,应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注意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输注选用小血管;②对于发泡性、刺激性药物,一般选用前臂静脉或远离关节2~3cm处的血管交替给药,不宜选用手足背小血管,应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且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观察至药物完全输入患者体内;③呕吐频繁的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能防止针头滑出血管;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患者应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化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应避免在上肢化疗。虽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较慢,易发生栓塞,一般不采用下肢静脉,但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化疗必须选择下肢。
(2)熟练穿刺技术:①穿刺前热敷血管,使局部静脉扩张,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如穿刺失败,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以免药物从前一次穿刺处外渗;④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可行中心静脉置管或外周深静脉置管,以杜绝化疗药物外渗。
(3)增强观察力度,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现象。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发现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注,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NS5ml+地塞米松5mg后拔掉针头,或用0.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评估并记录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2.给予冷敷、33%硫酸镁湿敷或喜疗贴外涂,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组织坏死,促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并抬高患肢,减轻因药液外渗而引起的肢体肿胀。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足叶乙甙、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也可局部用2%的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或者生理盐水在穿刺部位和肿胀范围做环形及点状封闭,既可以稀释外渗的药液和阻止药液的扩散,又可以止痛,封闭液的量可以根据需要配制。
3.药物外渗后,避免患处的局部受压,外渗局部肿胀严重时,可用33%~50%硫酸镁湿敷,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保持24小时以上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使渗漏药物局部破坏作用被灭活,并可降低痛觉神经敏感性,缓解疼痛。如果药物外渗后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等处理。
4.外渗部位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在外渗处理过程中,做好连续性观察及记录,并做好安慰、解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