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3

社区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

邱春阳

邱春阳

(上海市普陀区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63)

【摘要】阐述我国社区老年临终关怀的现状,根据患者及家属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提出了各项临终关怀的护理手段,使临终老年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社区老年患者临终关怀

【中图分类号】R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070-02

临终关怀是由社会各层次(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和政府等)组成的团体,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护[1]。目前我国已跨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2]。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群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患有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必然会直接面对死亡,近年来养老模式的转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施,传统大家庭已经逐步向小型化发展,老年人的保健及疾病的预防将越来越大地依赖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3]。但是目前在综合性医院,医疗资源严重紧张的情况下,老年人及其照顾他们的家属,正在或更希望接受社区医院和家庭的临终关怀服务。

1我国社区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现状

1.1人们的传统观念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死亡是忌讳提及的话题。刘丹等对815名社区居民中有615人(75.5%)此前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而听说过的仅有200人(24.5%),说明知晓率不高[4]。美国医生BRADLEY[5]对231名医生临终关怀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评估显示:74.5%的医生认为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死亡是困难的;33.9%的医生认为第1次和患者及家属讨论临终关怀,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希望。人们对于死亡采取否定,回避的负面态度,也有的人误将临终关怀理解为“安乐死”。迄今为止,全社会对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教育还未普遍开展。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被忽视。

1.2老年临终护理技术规范性研究缺乏目前,临终患者的护理,尚没有一个规范的护理常规。具体指导护士在何种情况下采取何种护理措施,表现在临床护理中,对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支持可能因护士的认知能力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对患者和家属所做的心理护理也难以在护理病历中反映。在制度上,也没有要求她们必须要记录,如何评价临终护理的落实情况也没有标准[6]。汤莉伟[7]对上海市某医院150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显示:仅有48%来自正规系统教育,61.3%的护士认为有培训专业护士的必要,79.3%的护士认为有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的必要,78%的护士认为有邀请专业授课教师的必要。

1.3老年临终护理人才缺乏赵佩英[6]对102名临床护士进行临床调查,只有44.1%的护士参加过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护士不能运用相关的知识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关怀。在临终护理中,需要护士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但由于护士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面对痛苦绝望的病人、悲痛欲绝的家属,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1.4社区临终关怀的教育形式

临终关怀教育实施对医护人员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首要环节,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重要环节,对社区群众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基础环节[10]。而其中老年人是临终关怀教育中比较特殊的对象,李丹等[11]对106名养老院老人关于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对临终关怀态度总体较为积极,能普遍认识到临终关怀的意义,接受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但对临终关怀知识的自我评估和临终关怀的教育较为消极。因此,开设临终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临终关怀的培训及在社区开办临终关怀教育知识讲座等使其能坦然面对可能的死亡,同时使家属有准备的接受丧亲之痛。

2社区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手段

2.1心理护理

2.1.1告知患者病情,适时有度的宣传优死意义。刘洁珍[12]对120名住院病人进行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无论年龄、性别差异的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包括终末病情甚至死亡。可在适当时机,用谨慎的言语与老年人及家属共同探讨生与死的意义,有针对性的进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对待生命和疾病,从恐慌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死亡教育有助于患者减轻对濒死、死亡的恐惧,提高临终生存质量;有助于家属缓和悲痛情绪,安然度过这一特殊阶段[13]。

2.1.2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临终病人面对自己即将走完的人生路途,随病情恶化,心理活动复杂,大多表现沉默寡言。陈湘莲[14]对43例临终病人进行非言语行为的观察,其中包括体态姿势、神态、面部表情、眼神,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观察、探测到患者的心理活动。满足其各种需求,减轻焦虑,抑郁和恐惧的负性心理,耐心的倾听和诚恳的交谈能使其感到支持和理解又能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真实想法和临终前的心愿,通过适当的触摸,可增加安全感和温暖感,同时维护老年人的自尊心及尊重她们的权利。

2.2症状护理和生活护理

2.2.1疼痛护理临终护理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终末期恶性肿瘤,都处于疼痛和恶液质状态,使患者及其痛苦。采取综合治疗控制疼痛。目前控制疼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药物控制及非药物控制。药物控制主要是指阿片类药物的应用,而非药物疼痛控制主要有:心理暗示法、注意力分散法、自我放松法、引导想象法、音乐阵痛法、刺激皮肤疗法(如推拿、按摩、冷敷、热敷、针灸及经皮点刺激)[15]。在护理过程中,预防为主,在疼痛发生时按时给药,正确使用“三阶梯法”控制疼痛。

2.2.2饮食营养不良是老年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终患者的消化功能进一步减退,食物加工必须细、软、松。要增加病入的食欲,要特别注重烹调方式及色、香、味俱全。饮食应注意富含优质蛋白、高维生素、少量多餐。鼓励进食,控制恶心,餐前可用止吐药,给予口腔护理,增加舒适感。对晚期癌症患者,饭前适当控制疼痛后再给予可口食物,允许进食少量辛辣调味品以刺激食欲。如果疼痛难以控制,没有食欲不要勉强病其进食,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及痛苦。必要时给予鼻饲或全静脉营养[16]。

2.2.3基础护理做好皮肤、黏膜的护理排泄护理,临终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会减弱或消失,并可能出现排汗异常、呼吸气味异常、大小便失禁、睡眠障碍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做好口腔的清洁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无压疮,皮肤护理计划;大小便护理;加强睡眠护理,消除疲倦,改善睡眠质量,睡前少量热牛奶,热水擦身等方法促进入睡,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或安眠药;保持临终患者皮肤清洁、完整、五官祥和,仪容仪表整洁端庄,维持死者人体最终的完美[17]。

2.3设立临终病房宽敞、整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色调和谐的家庭式病房能使病人的心情愉悦。陈淑琴等[18]调查发现临终病房的设置降低了临终病人的医疗费用,减轻了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节约了医院内有限的人力物力。同时,可以提高临终生命质量得以安宁死亡。

2.4对家属的关怀在临终阶段允许家属陪护,参与临终护理,是老年人和家属都需要的,对于双方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薛静等[19]让22例高龄临终患者家属尽量减少亲历患者接受痛苦的场面,尽量在患者平静和舒适的阶段,增加患者家属与患者陪伴与交流的时间,尽量在患者家属与患者接触前,对患者家属进行简短的心理辅导。让患者家属发挥临终安慰的作用,而不是加重患者的抑郁或焦虑情绪。并且在患者家属的要求下,经过简单的培训,允许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短暂的生活护理。所有患者的家属均表示了支持和感谢,对其人文关怀表现出尊重和理解。同时,要做好尸体护理。

3展望

生命质量论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生命质量指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既要“优生”又要“优死”成了现代医学的热点,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生最后一张。如何让患者能在最后的生命阶段舒适,宁静,安详的面对死亡,减轻其临终前身心等各方面的痛苦,提高临终前的生活质量,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站,同时使其家属的身心得到保护,是社区临终关怀研究的范畴,也是社区护士的职责所在。

4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命质量论的提出及老龄化的进程的逐步加快,社区老年患者对临终关怀需求日益增大,对临终关怀缺乏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医护人员对于临终关怀知识的规范性的缺乏,国内的各项研究都表明目前临终关怀开展得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临终关怀护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状态,临终护理事业也是一项长远的事业,推进临终关怀护理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作为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大力倡导和推广临终关怀,真正实现了逝者安详离去,生者问心无愧,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刘海瑛.临终关怀的研究新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3):4091-4092.

[2]马建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介绍.北京周报(英文版)2011-4-28.

[3]孟祥锋,刘纯艳.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J].国外护理杂志,2008,27(2):116-118.

[4]刘丹,丁亚萍.社区居民“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J].综合医学,2012,5:361-362.

[5]BRADLEYS.Careofdyingpatient:beyondsymptommanagement[J].WestJMed,1999,171(4):253-256.

[6]赵佩英,杨燕群.临终护理缺陷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3,3(2):20-21.

[7]汤莉伟.护士对临终关怀知识及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3):42-43.

[8]李凤霞.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97~198.

[9]王爱珍.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2):1528.

[10]孟宪武.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及其前景展望[J].肿瘤防治杂志,2003,10(1):17~20.

[11]李丹,高秀秀,黄慧,等.天津市养老院老年人对于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3,中旬版:1901~1903.

[12]刘洁珍.终末病情知情及临终关怀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3):80-81.

[13]刘霖,袁长蓉等.死亡教育与姑息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48-49.

[14]陈湘莲.对临终病人非言语行为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41-542.

[15]宋林萍,李慧.癌症患者疼痛护理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7):54-596.

[16]唐三辉.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护理[J].现代护理,2012,10(28):106-107.

[17]王淑静,田春燕等.临终关怀人文护理发展状况[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41-43

[18]陈淑琴,王茂娟.设置临终病房作为临终护理模式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696-697.

[19]薛静.高龄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C):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