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汉平李尝赐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目的:通过福州市健康体检人群的胆囊结石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为防治胆囊结石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2011年本体检中心133829例健康体检人群的胆囊结石筛查和相关资料问卷调查,随机抽取胆囊结石病例组505例和非结石对照组350例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对初步确定的胆囊结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胆囊结石总发病率2.92%(3905/133829),发病率最高均为男女中年组,分别为4.11%,3.73%,显著高于男女青年组0.53%、0.4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高胆固醇血症(TC)、家族胆石症史、BMI(超重肥胖)、脂肪肝、年龄、高空腹血糖(FBG)。结论:两组在家族胆石症史、胆囊炎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肝硬化病史、胃切除术后、进食早餐、糖尿病史、BMI、脂肪肝、ALT、TC、LDL-C、FBG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这些因素与胆囊结石存在相关性;胆囊结石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TC)、家族胆石症史、BMI(超重肥胖)、脂肪肝、年龄、高空腹血糖(FBG)。
【关键词】胆囊结石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345-03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本文对我院体检中心检出的胆囊结石患者3905例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以2011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群133829例为研究对象,对检出的胆囊结石患者39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其中505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在同期体检的非胆囊结石人群中随机抽取350例为对照组。
2研究方法
2.1腹部超声
使用PHILIPHSHD6,HD11彩超仪器,频率3.5MHZ,体检顾客均在空腹时进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均由体检中心专业超声医师完成。
2.2一般情况调查
包括询问有无胆石症家族史,有无高脂血症、糖尿病、胆囊炎、胃切除术病史,有无吃早餐等;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等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MI)。
2.3生化检查
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10ml,离心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等指标
2.4诊断标准
2.4.1胆囊结石的纳入标准
以腹部超声或既往影像检查发现胆囊结石,本次检查再次证实的患者,包括已做胆囊切除手术证实胆囊结石的患者。
2.4.2超重或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体重指数BMI18.5-23.9为正常体重,BMI24.0-27.9为超重,BMI≥30为肥胖。高血糖诊断标准,按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FBG≥6.1mmol/L;高血脂诊断标准,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TC≥5.18mmol/L;TG≥1.7mmol/L;LDL-C≥3.37mmol/L,以上三种出现任何一种诊断为高脂血症。
2.5统计分析
对所获数据应用SPSS1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17项指标对比分析,然后对初步确定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1视为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胆囊结石性别年龄分组和发病率(详见表1)
胆囊结石总发病率2.92%(3905/133829),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女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发病率最高均为男女中年组,分别为4.11%,3.73%,显著高于男女青年组0.53%、0.48%,表明胆囊结石与年龄有关。
3.2病例组与对照组相关因素比较(详见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资料具可比性。两组在家族胆石症史、胆囊炎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肝硬化病史、胃切除术后、糖尿病史、进食早餐、BMI、脂肪肝、ALT、TC、TG、LDL-C、FBG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AST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3胆囊结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胆囊结石为应变量,以下因素(家族胆石症史、胆囊炎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肝硬化病史、胃切除术后、进食早餐、糖尿病史、BMI、脂肪肝、ALT、TC、LDL-C、FBG)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入回归方程有TC、家族胆石症史、BMI、脂肪肝、年龄、FBG六项因素(详见表3)。
4讨论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起病隐匿,胆囊结石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和阳性体征,超声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对胆石症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由于选择研究对象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生活习惯改变,胆囊结石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正常人群发病率达3%-15%,在特定人群中胆结石的发病率达1.7%-9.0%[1]。本文发病率2.92%(3905/133829),与文献报道一致。
据文献报道,胆石症患病率受种族、民族、遗传、地域、饮食,行为等因素影响,胆囊结石发病率一般成年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3,本文男女之比为1.27:1.0,表明福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女性胆囊结石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与地域差别有关,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胆囊结石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胆囊结石病例组与对照组经X2检验,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表明两组资料具可比性。两组在家族胆石症史、胆囊炎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肝硬化病史、胃切除术后、进食早餐、糖尿病史、BMI、脂肪肝、ALT、TC、LDL-C、FBG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这些因素与胆囊结石存在相关性;两组在AST间无差异,表明AST与胆囊结石无关。以上与胆结石相关的多个因素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有TC、家族胆石症史、BMI超重肥胖、脂肪肝、年龄、FBG六项因素。表明这六项因素是胆囊结石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因素如胆囊炎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肝硬化病史、胃切除术后、进食早餐、糖尿病史、ALT、LDL-C等研究指标虽然未进入回归方程,但尚不能排除其流行病学意义。因为多因素方程只考虑因素的主次和贡献的大小。
血清胆固醇代谢异常是公认的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时,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血清胆固醇可经肝细胞浆膜转运分泌进入胆汁或经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途径摄入胆固醇再分泌入胆汁,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加,超过胆盐所能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时,胆固醇在胆汁中呈过饱和状态而在胆囊内结晶,逐渐形成胆结石。
本文将胆囊结石患者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女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发病率最高均为男女中年组,分别为4.11%,3.73%,显著高于男女青年组0.53%、0.48%,表明胆囊结石与年龄有关。
胆石症家族史是公认的胆石症危险因素,说明家族遗传因素和共同饮食生活因素起到重要作用。
BMI是反映身体营养状态的指标,是胆结石危险因素。Simopoulos[2]等和Sndowden[3]等报道肥胖患者的胆石症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3-4倍,并提出BMI是胆结石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有文献认为,糖尿病是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糖尿病患者胆结石发病率增加2-3倍[5]。高胰岛素血症是糖尿病致胆结石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激活肝脏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增加胆固醇合成并向胆汁排泌。同时剌激LDL-C受体,使LDL-C产生增加,使HDL-C分解增加[6]。
脂肪肝与胆囊结石密切相关,国内有报道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12.62%,非脂肪肝人群胆囊结石发病率9.2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7]。脂肪肝患者体内缺乏胆碱和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在肝内合成减少,胆固醇升高,使胆汁中的胆盐、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加上脂肪肝患者在肝细胞内堆积大量中性脂肪,肝功能受损,不产生足够的胆汁酸,使得胆汁理化状态发生改变,因而易形成胆结石。
了解胆石症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本病的预防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检后咨询工作,并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如采取饮食、行为干预,规律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干预措施,对胆结石的发生将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8]。
参考文献
[1]陶书超.老年胆石症与高脂血症相关性分析[J].循环杂志,2006,16(2):49-50
[2]SimopoulosC,BotaitisS,KaraydiannakiaAJ.Thecontributionofacoutecholecystitis,Obesityandpreviousabdominalsurgeryontheoutcomeof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J].AMJ,2007,73(4):371-376
[3]SndowdenJS,StopfordCL,JulienclCL,etal,CognitivephenotypesinAlzheimersdiseaseandgeneticrisk[J].cortex,2007,43(7):835-845
[4]TolmanKG,FonsecaV,TanMH,等.2型糖尿病与肝胆疾病[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5):398-399
[5]李蓉.糖尿病脂代谢紊乱与胆结石[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10(1):29-30
[6]胡虞干.糖尿病患者结石形成机制研究[J].医学文选,2005,24(5):851-852
[7]李焱,黄朴忠,等.超声对脂肪肝患者胆囊结石易患率增加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8):597-598
[8]梁海清,王世和,等.胆结石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分析[J].山东医药,2007,47(1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