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瑛(贵港市港北区登龙桥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引导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索,做个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构建主体性教学目标为根本,以读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坚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兴趣,自主、自觉地学习,切实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1.以读导学,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学中如何指导呢?我认为阅读教学活动以“读”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贯穿“读”:以读导学,并在读中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认知,培养能力。
教师要重视在课堂上鼓励和支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让学生体会质疑的乐趣,体验积极思考的感受,从而内化为自能探究的动力。“渗法”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方法,借助学习工具自主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在读中感悟。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导出解词造句、归纳概括、听说读写等学习方法,以读激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导出多种形式的“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最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读”可以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按性质分,有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速读、慢读等;按内容分,有摘读、细读、猜读、重点读等;按读的顺序分,有顺读、倒读、跳读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环节、目标需求、学生需要等去选择不同形式的“读”。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读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2)读的面要广,量要多,形式要多。
(3)读要有目标性,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
(4)读要有重点,有内容,有层次。
(5)要注意以读盖讲,以读促学。
(6)要注意做到读的互动,读的迁移。
(7)要引导学生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读出见地。
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与学生充足的阅读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协同学习,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可能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如,有的学生建议老师从分析文中的数字讲起,有的主张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认为应重点分析曹军上当的原因,有的主张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态等等,这些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3.课内外结合,优化整和教学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内外结合,优化整和教学资源尤为重要。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时,可在这单元学习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了解动物的感情世界,体会动物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与动物和谐相处。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动物有着怎样的感情世界呢?人与动物应怎样和谐相处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进行专题探讨,并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4.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5.尊重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6.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学了《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写“未来生活”,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此时,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因此说自主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阅读教学中所倡导的各种读书的方法艺术地引导了学生高效地学习语文,使学生能找到语感,有表达的热情和欲望,增强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创造吸引学生阅读的教学情境及氛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弘扬学生主体精神,让学生“愿读”、“想读”“会读”,使学生产生长远的阅读需要,持久的阅读动力,强烈的阅读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