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健康教育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占首位。放射治疗是预防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最有效的手段[1],为使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自愿采纳有利于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减少放疗并发症发生,保证放疗顺利进行,提高生活质量。
我科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60例乳腺癌放疗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乳腺癌术后做放射治疗的患者60例,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7~67岁,平均48±7.5岁。采用直线加速器照射治疗,预防剂量DT50GY,根据病情照射25~30次,每周5次。照射部位范围有:锁骨上区、内乳区、胸壁切线、同侧腋窝淋巴结。
1.2方法个体化健康教育方式:①一般性健康教育:告知乳腺疾病知识,放疗知识,自我检查方法,辅以黑板报,健康手册进行宣教。②计划性健康教育:责任护士与患者一对一交谈,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态度、知识、民族、社会背景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健康习惯进行分析、评估患者的护理问题,提出护理诊断,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
2健康教育内容
2.1心理护理病人对乳腺癌术后自我形象改变所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痛苦,出现不同程度的绝望、恐惧、焦虑情绪,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放射治疗的目的、方法及必要性,讲解放疗时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及预防措施和和处理方法,以减轻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乳腺癌放疗的患者相对集中在一个病房,这样不但能大大减少她们的孤独和无助感,而且还可使她们相互鼓励,能大大减少她们的孤独和无助感,取得良好效果。
2.2饮食护理乳腺癌患者由于前期接受了手术、化疗等治疗,容易产生食欲下降、恶心、乏力、骨髓造血抑制等反应。因此合理的营养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保持白细胞水平,促进组织的修复,减少放射性反应的发生,放疗后为病人创造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根据病人饮食习惯,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指导病人少量多餐,摄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放疗后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减轻放疗反应。
2.3放疗野皮肤护理指导照射前向患者说明保护照射野皮肤的重要性和方法。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病人宜选用柔软、宽松、吸水性强的棉质内衣,照射部位避免冷热刺激,禁用肥皂、碘酊、乙醇及刺激性消毒剂涂擦放射野皮肤,保持放射野标记清楚,忌用手指直接接触或用手撕扯干燥、脱落的痂皮,以免损伤皮肤而延长愈合的时间。进入放疗室前取下金属制品,如假牙、耳环、项链等,以免增加放射线的吸收,加重皮肤损伤;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人,要注意皱折处皮肤的保护,保持腋窝部皮肤通风透气,站位和坐位时,患者患侧上肢可保持掐腰姿势,卧位时患侧上肢外展,防止湿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照射区皮肤不可贴胶布。放疗期间,勿戴乳罩,避免损伤放射野皮肤。
2.4功能锻炼指导乳腺癌根治术后肌肉缺失造成功能下降,为防止组织瘢痕挛缩畸形及功能受限,提倡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放疗期间,患者做上肢抬举、旋转、外展等各种运动,以促进肢体血液及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早日恢复正常功能,但在肢体功能锻炼时避免幅度过大,避免腋窝部皮肤摩擦,特别是肥胖患者。
2.5出院指导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注意休息,生活有规律。适当参加轻度劳动,坚持锻炼,合理营养,注意饮食搭配,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富含丰富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以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自身免疫力。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更改药量和服药时间。定期复诊,如病情有变化,随时来院就诊。
3讨论
放疗不仅能杀伤肿瘤细胞,还能损伤正常组织,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等。个体化健康教育是注重尊重个人,整体地、全面地看待患者,让其表达期望,澄清想说出、想改变的内容及意义,根据优先次序予以健康教育,符合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求,促进独立性[2]。有研究表明,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不但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还能够促进其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3]。本组病例护理人员根据每个患者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应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改变不良行为,通过本科室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仅有轻微皮肤反应,无放射性肺炎,均能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马双莲.临床肿瘤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89.
[2]WaldmannG.Patient-inpidualcarepathwaysinphaseDneu-rologicalrehabilitation.Rehabilitation,2007,46(4):246~250.
[3]李旭,刘箴.肿瘤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