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怎样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探讨怎样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杨静

杨静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八中学7503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重要性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各地加大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投资力度,学校也相继购置了电脑,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面对这大好形势和新的教育举措,如何定位信息技术教学,探索适合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成为许多教师关心的热点。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对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以下见解:

一、教学内容应具有可拓展性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只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为基础,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的精神。放开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有了主动权,这种方法在操作时有很大的弹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都可收可放,很灵活,在学生练中可以讲,在讲时可以让学生练,边讲边练。

例如,教学“在Word中编辑文字字号、字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输入文字后,对文字字号、字体进行设置,然后再调整。学生在练习时,往往因为个人能力的差异以及兴趣驱使,而花很长的时间用于尝试各种字体及字体大小。这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人的掌握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多给学生练的空间

1.少讲多练,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思考与操作的时间相当有限,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教师要少讲,而学生要多练。少讲并不是不讲,而是没有必须讲的就不要讲,把那些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教学内容做必需的讲述,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学生小学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自然存在差别。显然,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的。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像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2.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多尝试

由于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很快分化,这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初一年级的新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小学,这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同,会造成同班同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很大;家中有计算机的和家中没有计算机的学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别。以上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水平,比如操作水平、接受能力等,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多作尝试。

四、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1.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学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非常重要,教师要用心选择,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一章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网页,学生所做的网页各式各样、各具特色。这时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的创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使其更好地掌握制作要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实际上即是鼓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

2.因生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同一个班里,肯定会有因学生学习程度、接受程度差异而导致的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因此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特长,启发引导学生,不但成功地取得了超越他们过去水平的优良成绩,而且达到了他们认为应该达到的预想目标时,那他们的学习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个性化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自信的工具。

在教学中,我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和分层指导。具体做法是:提出同样的操作任务,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量增加知识容量、提高操作要求,让学生有主动创造与发挥的余地;相对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促使其有所提高。于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同样的成就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由此兴趣带来的学习主动性自然成为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