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DR/CT/MRI影像学比较诊断价值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3

颈椎病DR/CT/MRI影像学比较诊断价值的分析

刘兆林伍刚丁海燕张跃

刘兆林伍刚丁海燕张跃

(江苏省淮阴医院放射科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目的:比较和分析颈椎病三种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颈椎病患者的DR、CT和MRI的影像学及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对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颈椎病的CT检查敏感性优于DR检查;对颈椎椎管狭窄、椎小关节增生硬化和后纵韧带骨化,CT显示优于MRI检查;MRI对脊髓受压评估和颈椎间盘突出的显示优于CT检查。对颈椎型颈椎病的DR检查敏感性高于CT及MRI检查。结论:DR、CT及MRI检查均对颈椎病的病变显示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将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水平,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颈椎病分型影像学价值比较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035-02

TheComparisonimagingfeaturesofcervicalspondilosisappliedDR、CTandMRI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imagingfeaturesofcervicalspondylosisandtocomparethemwiththedigitalradi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an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ordertoimprovethediagnosticaccuracy.Methods:Retrospectivelysummarizedandcomparedwithimagingfindingsin160patients.Results:Comparedwithdifferentpatternofcervicalspondilosis,sensitivityandaccurateusedinCTsuperiortoDRinthecervicalspinalcordtype,nerveroottype,sympatheticnervetype,vertebralarterytypeandmixedtype,CTsuperiortoMRIincervicalvertibranarrowanddegeneration.ButMRIshowedcervicalcordinjuryandintervertibraldischerniationbatterthanCT.Atthecervicalvertebratype,sensitivityofDRissuperioringtoCTandMRI.Conclusion:CombinationofDR、CTandMRIisthebestimaginginspectionforcervicalspondilosisatpresent.

【Keywords】cervicalspondilosispatternimagingcomparisonvalue

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为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病,中老年人最为常见。近几年临床发现证实,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国内外已有X线平片、CT或MRI诊断的各自报道,但多种不同影像检查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报道甚少。本项研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DR、CT、MRI不同类型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以提高正确诊断率。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收集了我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之间经临床证实的颈椎病160例,其中男120例,占75%,女40例,占25%。年龄在18-83岁,平均59.6岁。18-35岁12例,36-50岁28例,50岁以上120例。病程在1年至5年。主要体征为头痛、颈痛、颈部不适、眼花、耳鸣、眩晕、呕吐、上肢麻木、个别病人有肢体运动障碍等。

1.2检查方法:对所有病例均摄颈椎DR正侧位片、双斜位片和CT片。本组病例MRI检查90例。仪器采用PHILPSDigitalDiagnost2.0DRX线机;PHILPSBrilliance64排螺旋CT;层厚1-2mm、层距1-2mm螺旋CT扫描;PHILPSAchieva1.5T磁共振扫描仪。

1.3比较分析方法:根据文献[1]将本组160例颈椎病分为6型,即: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颈椎型、混合型进行比较分析。全部病例由3名资深放射科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独立分析所获得的DR、CT和MRI图像,对于有不同见解的诊断意见,则采取共同读片之后做出结论。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包,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脊髓型颈椎病(n=16,16/160,10%)临床诊断首先是有脊髓症状及长束损伤等体征。本组有运动障碍7例,感觉障碍9例。DR表现:椎体后缘增生11例,钩椎关节突增生5例,两者兼有16例。CT表现: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压10例,椎管狭窄16例。椎体后缘增生、钩椎关节增生16例。MRI表现:脊髓受压、退变椎间盘T2WI呈低信号,后突超过椎体后缘3mm以内,形态似舌状16例(图1)。

2.2神经根型颈椎病(n=56,56/160,35%)颈部放射性压痛18例,颈肩痛引起神经根受压手臂麻木疼痛38例。DR表现:颈椎曲度异常11例,后纵韧带骨化17例,椎间隙变窄29例,椎间孔变小11例,骨质增生45例。CT表现:神经根受压变形、移位56例,颈椎椎管狭窄37例,椎小关节增生硬化48例,后纵韧带骨化21例。30例行MRI检查,其中11例显示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9例显示不同程度的神经根受压,6例显示脊髓受压,4例见椎管狭窄(图2)。

2.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n=16,16/160,10%)这一型颈椎病均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表现:神经根刺激症状9例,头痛、耳鸣、视物模糊、两侧瞳孔不等大,有交感神经抑制和兴奋症状7例。DR表现:颈椎椎体不稳16例,颈椎旋转,出现双边双突征12例,后纵韧带骨化6例。CT表现:椎体缘骨质增生、呈不规则花边样改变16例,后纵韧带骨化6例。MRI检查10例,表现骨质增生和骨化的韧带呈低信号,硬膜囊和椎管壁间距加大7例,椎体不稳3例(图3)。

2.4椎动脉型颈椎病(n=28,28/160,17.5%)临床表现:头晕9例,头痛10例,耳鸣6例,眼花3例。DR表现:25例颈椎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椎间孔狭小13例,椎管矢状径<11.0mm13例,颈椎失稳8例。CT表现:钩椎关节骨增生15例,横突孔分隔、变小13例(图4)。12例MRI检查显示颈椎钩突增生4例,T1WI像硬脊膜和颈髓受压变细8例。

2.5颈椎型颈椎病(n=12,12/160,7.5%)发病年龄均较年轻,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头、颈、肩、臂疼痛,活动受限,可有反复落枕等。DR表现:颈椎生理曲度平直12例,椎体不稳4例,骨质增生不明显(图5)。CT检查无特异性征象。本组未做MRI检查。

2.6混合型颈椎病(n=32,32/160,20%)颈椎改变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图6)。

(图1脊髓型T2WI矢状位示,C5-7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图2神经根型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伴钙化,右侧神经根受压。图3交感神经型T2WI矢状位显示C2-5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后缘黄韧带肥厚,脊髓受压,C4-5椎体显示不稳,椎间隙变窄。图4椎动脉型CT显示椎间盘后缘突出,右侧横突孔变小。图5颈椎型DR显示颈椎弧度变直,无明显骨质增生。图6混合型T2WI矢状位显示C4-5、5-6椎间盘后突,压迫硬膜囊呈多个弧形改变,部分椎体骨质增生,相应平面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

3、比较诊断价值[2]的分析

3.1DR检查是颈椎病的常规性检查方法,而且便捷又经济。对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骨化、生理曲度、椎间隙、椎间孔、椎体不稳等均能较好的显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颈椎型颈椎病检查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CT及MRI检查对颈椎型颈椎病无特异性改变,而且价格较昂贵。

3.2CT检查对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颈椎病的CT检查敏感性优于DR检查,对颈椎椎管狭窄、椎小关节增生硬化和后纵韧带骨化的显示CT优于MRI检查。颈椎CT扫描如果层厚、层距较大,对颈椎间盘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层厚可达1mm以下,结合MPR及3D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椎体及椎间隙解剖结构、骨质增生范围和程度、椎间盘情况及韧带骨化等细节并可明确颈椎病分型。CTM有助于显示脊髓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

3.3MRI检查MRI显示颈段椎间盘突出比CT敏感,且矢状位成像可同时清楚地显示所有颈段椎间盘并能清楚地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或软化,因而是伴有严重神经症状颈椎间盘突出的影像检查首选方法。MRM可获得较高质量的类似脊髓造影的图像,通过对颈椎椎体、椎间盘和颈髓形态及信号的观察可对病变进行定位或定性诊断;与常规MRI图像结合可获得全面、直观的病变信息,可取代普通X线脊髓造影和CTM。李智辈[3]等报道,动态颈椎MRI可以更客观真实了颈髓受压情况,帮助术者更准确地选择手术入路及术式,取得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DR、CT、MRI三种检查方法可选择性应用或联合应用,可提高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水平,并能准确的指导临床治疗。

4、讨论

4.1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以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为表现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多集中在50岁以上男性及60岁以上女性,男女之比本组为4:1,参考既往相关文献[4],其影像学改变多以颈椎间隙和相关椎小关节狭窄及各部位骨刺形成等改变为主。颈椎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有退行性变、创伤、劳损、炎症、颈部长期强制性体位、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因素,其中以退行变和创伤最为多见。

4.2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约占颈椎病的5-10%,本组病例占10%,临床诊断首先是脊髓病症状及长束损伤体征。MRI或CT检查证明脊髓受压,MRI对脊髓受压评估和颈椎间盘突出显示具有特异性,明显优于CT检查,而且脊髓受压节段与阳性体征一致,并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蛛网膜炎、多发性束梢神经炎等[5],可明确诊断。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发病中占居首位,是由神经根在穿出椎间孔的过程中,受骨刺压迫或经周围的挤压所引起,其病因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颈神经根为主,并出现与病变首发症状相一致的根性症状和体征。椎间孔大小对椎间孔狭窄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6]。CT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颈神经根受压,方可明确诊断。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目前无论从临床还是从影像学上都比较难以确诊的一型颈椎病。本文对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以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失稳为着眼点[7],临床诊断主要是具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DR、CT及MRI都没有典型表现,一般表现为椎体周缘增生,呈不规则花边样改变,椎间关节退变及椎骨节段性不稳而且必须除外脑血管病、高血压及心脏的器质性病变等疾病,方可考虑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若用0.5%普鲁卡因做颈段硬膜外封闭,症状即刻消失方可明确诊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8]。目前认为主要病理改变有:(1)钩椎关节增生和肥大的关节突直接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的扭曲、狭窄等改变;(2)颈椎失稳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基动脉及其分支的挛缩;(3)颈椎横突孔骨性狭窄或先天性发育性病变。CTA或MRA检查能够较清楚显示椎动脉变细、扭曲、狭窄及走行异常。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受压或血管痉挛,而且必须除外耳源性眩晕以及脑血管病方可确诊。

颈椎型颈椎病发病年龄较轻,多是单一操作者或爱用电脑的人群,中学生为数并不少见,有的患有反复落枕可能就是颈椎型颈椎病的症状之一。DR检查便捷、经济,结合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混合型颈椎病是颈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病变不属少见。颈椎病项韧带钙化是受病变影响引起的韧带反应,常与病变同高,它可以起到制动作用,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缓颈椎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华,颈椎病的临床和X线诊断分析300例,武警医学,2007,18(1):50.

[2]买小军,王学琦,卢万春等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3):220.

[3]李智斐,钟远鸣,张家立等颈椎动态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J),中国脊柱肾髓杂志,2009,19(Ⅱ);832-834.

[4]李兰贵,李卫,吴海,颈椎病的X线诊断(附1000例X线分析)[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0,9(4):166-169.

[5]刘成,陈德玉等,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MRI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8);760-762.

[6]马绣林等,影像与功能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的指导价值,中国临床康复,2003,7(2);3621.

[7]于栋,武震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04,16(8):54-55.

[8]吴静,牛广明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