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临床分析

/ 1

鼻出血的临床分析

董丽华

董丽华(吉林省大安市舍力中心卫生院131300)

【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1-0213-02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一般较轻症的病人在门诊就可以完全治愈。但有些严重的病人如伴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病人,需要住院系统治疗。大多数鼻出血的病人常伴有精神紧张和恐惧的情绪,这时应先予以安慰使之镇静,然后再开始查找出血原因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现就我院于2005年-2008年的鼻出血入院病人共46例,采用鼻内窥镜加微波治疗的方法治愈鼻出血的情况总结一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与资料

2005年至2008年入院的鼻出血病例共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均在14岁至75岁之间。35岁以上的有44例占96%,46例均经过了至少一次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治疗无效,17例占37%堵塞两次以上。行鼻内窥镜检查20例,5例未找到出血点,15例查到明显的出血点。中鼻甲前端相对应的中隔粘膜出血8例,嗅裂前端鼻顶出血3例,下鼻道穹窿顶出血5例,中鼻甲下缘出血1例,鼻底部出血1例,中鼻道后端外侧壁出血1例。黎氏区出血较多,一般均在门诊用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或用鼻腔气囊止血器填塞或用微波治疗治愈。伴有高血压者15例,其余均未找到其他或全身出血的确切病因。

1.2治疗方法

2005年以前,主要用凡士林油纱条填塞,一般选择前鼻孔填塞或后鼻孔填塞止血,或使用鼻腔气囊止血器填塞止血。填塞三次以上无效者施行筛前动脉或颈外动脉结扎术。于2005年以后主要行鼻内窥镜检查后加微波治疗凝固止血治疗。止血效果令人满意,现介绍如下:

病人取仰卧位,以1%地卡因加0.1%肾上腺素2毫升制备成麻醉棉片麻醉及收缩鼻腔粘膜两次以上,每次5分钟,最好在取出鼻内填塞的油纱条后立即进行,这时的鼻腔较宽大。用0度或30度鼻内窥镜检查,从鼻丘嗅裂开始,再到中鼻道、后鼻孔、下鼻道及前鼻孔。在检查下鼻道时,一定要将鼻内窥镜放到下鼻道,边吸边检查。出血部位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无活动性出血时表现为火山样小结节;出血时为粘膜处凹陷。找到出血点用微波治疗仪,输出功为35瓦的双极微波辐射器凝固出血部位至发白为止。这时出血停止,凝固后放明胶海绵以减少周围渗血。输出功率不能太大,时间也不能太长,太大可使发射器与周围粘连,在取出时造成周围粘膜损伤出血,时间过长也会使黎氏区部位的出血停止时造成鼻中隔穿孔,在实际操作时要严格掌握尺度。

2结果

6例前鼻孔堵塞治愈,14例后鼻孔堵塞治愈。26例鼻内镜检查,一次确定出血部位17例,再次确定出血部位7例,一次性微波治疗100%治愈,7例示查到出血部位。

3讨论

黎氏区出血的均在门诊用凡士林油纱条前鼻孔堵塞或鼻腔气囊止血器堵塞或用电凝或微波治疗治愈。住院的均为堵塞无效,出血部位不清的46例病人。2005年以后开始用鼻内窥镜检查,到2006年的一年时间里共做了7例,2例找到明确出血部位,5例未查到明确的出血部位,经鼻腔气囊止血器堵塞治愈。2005年开始用微波治疗后,共查了19例,一次明确出血部位的15例,两次明确出血部位的2例,占89%,一次微波治疗100%治愈。2例未查到出血部位,出血自止。可能是因为血已停止,出血部位未留下任何痕迹,故查不到明确的出血部位。

出血部位的分布特点:中鼻甲相对应的中隔粘膜出血8例,嗅裂前端鼻顶3例,中鼻甲中下缘处1例,均属鼻腔前部筛前动脉区出血,下鼻道穹窿顶5例,其中1例位于下鼻甲后端根部附着处,3例距后鼻孔2厘米处,1例近鼻泪管开口处,鼻底1例,这6例均为蝶腭动脉出血区。

在鼻内窥镜检查中,虽然常可以看到鼻腔粘膜多处有扩张血管网,可无1例为这些血管破裂出血。在46例病人中大多为35岁以上,15例患有高血压病,1例可以证明为鼻咽静脉丛出血,于以往认为的高龄高血压病人出血多在后鼻孔处不相符,但有10例为后鼻孔出血填塞后治愈。是否为鼻咽静脉出血尚不明确,这10例中其中1例做了内窥镜检查,未查到出血部位。

4结论

用鼻内窥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再用微波治疗基本上可以治愈鼻出血,而且效果令人满意,止血有效而彻底,在临床上已广泛采用。但是在操作中要掌握好功率和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因操作不当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