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研究

宫兆坤祁明明滑田雅治师思

宫兆坤祁明明滑田雅治师思

(鸡西鸡矿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28例单纯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均给予抗凝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应及时进行诊断治疗,D-二聚体、FIB、vWF能够作为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血清因子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血栓栓塞症两部分,是恶性肿瘤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1]。肺血栓栓塞症多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形成的血栓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而导致的,故而在肿瘤疾病进展的不同时期,静脉血栓栓塞可发生于身体的不同部位[2]。目前临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主要方法为溶栓及抗凝,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6-74岁,平均(50.32±5.25)岁。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28例单纯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7-75岁,平均(50.63±5.33)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给予氧疗、心电监护等,并实施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29),0.4mL/d,连续使用2d后,加用华法林(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993),3mg/d,连续口服5-7d,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MR),达到标准水平后继续治疗2d,随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钠,继续口服华法林,根据抗凝指标适当调整华法林使用剂量,控制INR在2.0-3.0之间。

1.3评价指标①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状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动脉氧分压上升>75%,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提示肺动脉内血栓减少>75%;有效: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缓解,动脉血氧分压升高50%-75%,CTPA提示肺动脉内栓减少50%-75%;无效: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CTPA提示肺动脉血栓未见减少或增加。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因子水平,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标本,加入抗凝剂,离心取上清液测定D-二聚体、FIB、vWF。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照组治疗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6%;观察组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36)。

2.2血清因子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为(165.26±16.26)ng/mL、FIB为(4.37±1.34)g/L、vWF为(293.11±36.26)U/L,与对照组(167.25±13.25)ng/mL、(3.80±1.17)g/L、(304.22±40.36)U/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2、1.696、1.084,P=0.618、0.096、0.283)。

3讨论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存在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及血流瘀滞,高凝状态可使肿瘤细胞产生促凝物质,分泌细胞因子与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使凝血与纤溶系统被激活;血管内皮损伤的原因与肿瘤侵犯血管、肿瘤治疗药物、外科手术及留置中心静脉等原因有关;静脉血流瘀滞可能因手术、全身器官组织衰竭等原因导致患者长期卧床或肿瘤压迫血管而使血流速度缓慢,血液粘度增加形成血栓[4]。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若能够提高其风险评估,则有利于制订完善的血栓形成预防策略。近年来,对血栓性微血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等疾病的研究发现,血管向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及其家族成员vWF均参与疾病病理生理过程;D-二聚体为机体特异性纤溶过程标记物,恶性肿瘤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活性异常活跃,可使D-二聚体水平急剧升高,可作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的实验室指标之一;FIB具有凝血功能,可看作为一种凝血因子,其水平升高时,血液黏度也会随之上升,促进红细胞与血小板聚集,最终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引发血栓形成,可用于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病情及预后效果[5-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抗凝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D-二聚体、FIB、vWF等血清因子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表明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效果较差,应对其进行早期干预与治疗,而D-二聚体、FIB、vWF均具备独立预测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意义。通过检测D-二聚体、FIB、vWF等血清因子可帮助肿瘤患者及时作出诊断与预防,指导后续治疗,提高其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与单纯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相比,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效果,早期进行D-二聚体、FIB、vWF等指标诊断并及时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吴卿,谢贤和.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7,51(4):228-233.

[2]陈玉莲,丁振宇.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的药物治疗和预防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6):643-645.

[3]朱佩祯,徐象威,陈银巧.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形成74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3):346-350.

[4]毕乙瑶.恶性肿瘤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3):563-566.

[5]谭政,许小毛,杨菁菁,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10):1075-1079.

[6]赵小军,魏娟,王建云.血栓标志物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效果[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6):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