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济川中学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本文以认知规律为目标导向,在对初中生“认识封闭”现状及教师对学生“认识封闭”重视情况的调查分析基础之上,通过“认识封闭”的案例研究,提出突破学生“认识封闭”的一系列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模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探寻一个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认识封闭;突破策略
认识封闭是指在掌握了解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出现了该知识缺失的解题失误。在初中数学学习活动中,初中学龄期间的学生由于认知特征、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学生对某一知识或问题的认识局限在某一固定的范围内,难以突破或超越原有的认识,从而出现的这种认识现象。
事实上,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意义,这种构建是他人无法代替的。教师所实施的任何教育影响,都必须得到学生主动积极地响应与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数学对象自身的抽象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初中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认识封闭。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知识及数学本质的认识必须经过反复探究、逐步加深。
由于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之间在认知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课堂临床观察与诊断表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速度的快慢、认知风格的明暗、认知潜能的大小、认知视角的宽窄、认知偏差的多少等方面。我们应该客观地承认差异,合理地利用差异,使学生之间的这种认知差异成为学生进行认知建构、展开有效学习的重要素材,成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在数学学习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这一事实,教师急躁地要求学生一教就会,学生对自己不能顺利接受知识也很烦躁,遇到疑难往往没有耐心去反思自己学习方法是否得当,有的索性自暴自弃,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关于认知封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现实是国外的研究热火朝天,而我们国内仍然处于介绍引入阶段,但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重视。哲学家柯林•麦金在《我们能解决心身问题吗》一书中提出了认知封闭思想,并进行了初步论证。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罗增儒提出“明确知识的认识封闭”,他指出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却出现了该知识缺失的解题失误,并以《突破三视图的认识封闭》一文加以阐述。江苏基础教育名教师钱德春、陈德前等也在此领域作了积极的研究。
为了清楚地了解认识封闭在实际教学中的状况,笔者曾对本校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从学生问卷反馈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虽然喜欢数学,但对数学怀有惧怕感,很多人认为课上都能听得懂,但课后或考试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照样错,对自己未来的数学成绩表示担忧。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在老师评讲后恍然大悟,解题时“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想到”。不少同学在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时,或把一个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时弄不清该怎么转化,常常读完题后便不知如何入手了。这类认识封闭现象普遍困扰着我们的学生。
立足于教学实践,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认识封闭”,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要研究的问题。
在阅读大量的有关教育、心理学及教学法的书籍,查阅关于认识封闭的相关资料后,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通过编制问卷调查表,分年级调查全校学生数学学习“认识封闭”的现状,初中教师对认识封闭的重视情况,通过数据的定量研究来分析初中生数学方面认识封闭的现状。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排查出问题,对相关问题结合案例进行研究,探求突破学生认识封闭的教学策略,提出解决的对策。帮助教师:学会诊治“认识封闭”,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增强运用“认识封闭”突破策略的意识;提高“认识封闭”突破策略的有效性,合理恰时地施于教学;优化教学行为,提高业务素质。帮助学生:完善认知视角、认知偏差,提升认知模式;突破知识障碍,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优化思维过程,学会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把探索内化为自身需求。
实践中通过多种方法途径帮助学生突破初中数学“认识封闭”,将突破学生认识封闭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参与实验的学生的教学中,测量实验班和比照班的及格率、优秀率、前10名、11-25名、全班的数学平均分,进行数据分析,并努力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从有效教学的观点,结合案例再审视突破“认识封闭”策略教学,将初中数学“认识封闭”突破策略运用于课堂实践,加以检验后再作用于课堂实践。
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应该学会在原有知识圈基础之上得以突破认识封闭,生成新的知识,形成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我们的一线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诊治学生的“认识封闭”,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目标导向,积极进行“认识封闭”的案例研究,采取帮助学生突破“认识封闭”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