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非子·说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浅析《韩非子·说难》

杨冬芹

杨冬芹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9-0000-01

摘要:韩非子是春秋战国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其所著《韩非子》一书具体阐述了帝王如何运用法、术、势进行集权统治。《说难》则从游说之士的角度分析了君主集权下地进说之难,以及如何通过对君主心理的揣摩达到进说的目的。

关键词:韩非子;说难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新兴的士阶层们学识渊博、身怀理想,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抱负纷纷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扬自己的社会思想和政治主张。然而,在这战争纷乱、新旧思想不断碰撞、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并非所有的政治主张都能得到诸侯国君的赏识。那么,如何让自己所宣扬的社会思想和政治主张能够在众多的主张中脱颖而出,为当权者所接受,就成了许多士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韩非子,韩之诸公子也,从学于荀子,见韩国削弱,便多次上书韩王,谈论富国强兵之道,可惜皆不为所用。在这种情况下他愤而作书,《孤愤》、《五蠹》、《內储》、《外储》、《说难》等皆成于此时。其中《说难》就游说之难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游说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与探讨,尤其是其对居上位者的心理的揣摩更是令人惊叹。

《说难》的第一部分直接开宗明义,陈述进说之难:“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1在韩非子看来,一个合格的游说之士必须具备四种素质:知、辨、勇、知心,即才智、口才、胆量以及洞察力。就其自身而言已具备了前三种素质,而最难也最关键的就是洞察力。这里所谓的洞察力就是对进说对象的心理进行准确的把握,以使自己的言辞与其心中所想相符合,最终达到游说的目的。例如,喜好高名者,就要说之以高名,若说之以厚利,则必会遭受对方的疏远;反之,若对方喜欢厚利,说者却说之以高名,同样不会成功。更值得进说者注意的是,被说者内心所喜与外表表现出来的是否一致。如,人君明着喜欢高名暗中却喜欢名利的人,若不能洞察他们的心思,说之以高名,对方表面上也许会接受你的意见,暗中却会疏远你。

“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对人主心理正确的揣摩与把握只是成功进说的一个基础,其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的是如何根据人主的心理,选择恰当的言辞和表达方式,使自己能够迅速的得到人主的信任,最终接受自己的观点。为了体现“处之则难”,韩非子一气列举了七种会导致“身危”的情况,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点尤为值得进说者注意:

首先,不可泄露人主心中的秘密。“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就泄密一事韩非子就列举的三种情况。其一,说者谈话中无意中说中人主心中的秘密;其二,人主表面做一件事,内心却想借此完成别的事,说者却对人主这样做的意图很清楚;其三,说者为人主谋划某些事并且符合人主的心意,却为聪明人从外部的一些事迹猜了出来,而将秘密泄露了出来。此三者虽非说者故意泄密,但却会因此失了人主的信任,导致进说失败,甚至使自己陷入危险之境。如,郑武公想伐胡,为了麻痹胡国而家女儿嫁给了胡君。事后,郑武公想出兵攻打胡国,关其思却一语道破了其心中所想,结果被杀。故而,作为一名说者在对待人主心中的秘密时须谨言而慎行。

其次,不能交浅而言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2也就是说,进说者要视人主对自己的信任程度给予对方适当的建议,否则无论成功与否于己都有害而无益。

说服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韩非子短短几段话就抓住了其中的要领。熟话说“伴君如伴虎”,在韩非子所处的那个王权至上的时代,人主的喜好、性格、忌讳,特别是人主的心理,进说都要正确的了解与把握,并据此选择合适的进说内容和方式,才能为最终的成功打下基础,否则,稍有差池就会有性命之忧。

《说难》的第二部分韩非子针对“说之难”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也就是进说时需要抓住的要领: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3

韩非子认为进说的要领就在于粉饰进说人主自夸之事,掩盖其所耻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进说者一定要指明这合乎公义而鼓励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是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不能达到,进说者就为他举出此事的缺点并揭示它的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

韩非子的这种处处迎合人主的进说之法多被仁人君子讥为过于阿谀谄媚。但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韩非子是想通过对语言的选择、修饰,使其符合人主的喜好以期最终取得人主的信任。因为,韩非子很重视信任在进说中的作用,他认为人主对说者的信任是进说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许多正确的提议就应为缺乏人主的信任而被忽视。智子疑邻就证明了信任的重要性。宋国有一个富人,因为下雨而坏了强。富人的儿子提醒自己的父亲修墙,以提防盗贼。邻居的老翁也同样的提醒富人修墙,否则可能会失窃。后来富人家果然被盗,富人由此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的老翁。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信任都是是说服一个人的重要的因素,如果对方对你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那么无论你的观点意见多么的出色,都很难具有说服力。

此外,韩非子还强调了人主对说者感情的亲疏对进说是否成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加说服力韩非子列举了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弥子瑕受卫灵公宠爱的时候假托君命驾着君王的车回家看望生病的母亲,卫灵公称赞他为了尽孝,竟忘了刑罚。弥子瑕吃到一个甘甜的桃子,将剩下的一半分给卫灵公,卫灵公认为这是出于对他的爱。然而,等到弥子瑕色衰而爱弛的时候,卫灵公就认为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驶他的车以及让他吃自己吃剩的桃子是有罪的。韩非子由此得出结论曰:“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赠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4也就是说弥子瑕行为未变的情况,先前称贤而后获罪的原因就在于卫灵公对其爱憎的转变。由此可见,进说之士要想获得成功不能不注意人主对自己感情的亲疏。人类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人主在作出某些决定的时候难免受到感情的影响,而当某些感情发生变化时,人主作出的某些决定也会随之法生某些改变。因为,一个成功的说者不能不关注人主对自己感情的变化,而感情的亲疏往往影响人主对进说者的信任程度,最终影响进说的效果。

韩非子所谓的“说难”主要是指进说之初的难,其提出的一系列的进说的技巧虽不免迎合谄媚之嫌,但其目的主要是达到和人主“亲近不疑”、“周泽既渥”的关系,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而后再驰骋辩说而得尽其宣传游说之辞,最终实现自己“听用振世”的理想。况且,韩非子的这些进说方式并非毫无原则的讨好人主,而是以自己的言辞来引导人主,最终实现自己的进说目的。虽然“文死谏,武死战”的精神值得人们敬佩,但韩非子的这种进说方式更值得人们思考。

最后韩非子一句话总结了进说的根本要领:“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5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甚深。

《说难》一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五百多字,却蕴含着深刻的说服思想,无论于古代还现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韩非子推崇君主集权,无形中增加了进说的难度,其虽然对居上位者的心理揣摩的十分透彻却“终死于秦,不能自脱”,令人扼腕叹息。

注释: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7版,第2148页。

2同上第2150页。

3同上第2151页。

4同上第2154页。

5同上第2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