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追问策略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追问策略的探索

葛余常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葛余常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

善于追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和关键的把握了然于心;善于追问的教师就是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从而“于无为处而无不为”。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当地运用追问的策略呢?

1.追问在出错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所谓“错误”就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并伴随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必然现象之一。从这点意义上说,成功是一种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反之,失误也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教学资源,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在课堂中,当学生出错时,教师的追问能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情感,激活创新思维,并在知错改错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

例如:抛物线y=(2x+6)2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所得的抛物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y=(2x+1)2

生2:y=(2x+11)2

生3:y=(2x-4)2

师:究竟哪个答案对呢?

生4:生1。

教师(追问):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4:左加右减。

生5:错的,顶点平移不一致。

生6:生3是对的。

教师(追问):那么,你是如何验证的?

学生之所以发生错误,是因为学生在初次接触抛物线平移对平移理解不透。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技艺高超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对难点有所预料,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可是,我要感谢这位出现错误的学生。因为,他的出错是那么自然。还因为,他犯的错,把教师和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难点上来。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师的有效追问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教师一两拨千斤的语言,把那个“迷途的羔羊”顺利地牵引了回来。在这同时,也带回了可能会犯错的一大批同学。

2.追问在粗浅处——探寻学生的真实思维

所谓粗浅处就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只停留在原有经验简单的重组和改造上,虽也能用知识解决问题,但缺乏灵活性,思维停于表面。此时的教师追问是制造一定的逆境,帮助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实现意义上的建构,使他们对概念理解拥有丰富的经验背景,并带领学生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从而有效避免了学生思维流于形式。使学生在逆境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以此提升思维层次,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如讲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演示两圆外离的情况下,一圆不动,另一圆慢慢向其靠拢到离开成外离的状态,当两圆有交点时,交点用红色突出,提出问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能有几种?”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继续演示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和(R+r)与两圆半径之差(R-r)的关系,提出问题:“各种位置下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和与两圆半径之差有怎样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实践,讨论、归纳得到五种关系。这时我追问在这五种关系中,认为哪种理解困难?

生1:相交

师:那么同学们是怎样理解?

生2:从演示中可以发现相交介于外切与内切之间,而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内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差,所以相交两圆的圆心距是介于两圆半径之差与两圆半径之和之间。

生3:从构成三角形的边的条件:大于两边之差而小于两边之和。

师:若圆心距大于于两圆半径之差,这时两圆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呢?圆心距小于两圆半径之和呢?(生讨论)

师:两圆位置关系关键由什么决定?你能利用数轴把这说清楚吗?

俗话说顺境使人顺应现实,逆境使人反思现实。在上述案例中本来学生得出两圆位置关系结论后,问题就解决了,但教师通过两次追问作了进一步的延伸。第一次追问,还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第二次追问,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