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龙县德卧中学王定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正在发生着更深入的、整体性的变革,而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首要的是教师观念转变,尤其是教师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的转变。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师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21【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5-0054-01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特点就是尊重历史、尊重真实,汲取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文化和优秀成果。在高中的历史教学课程设计中,必须要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紧密的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进程,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更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改中关于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随着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正在发生着更深入的、整体性的变革。在历史课程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工作也要在新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教学工作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具体落实和执行的过程,是课改重要且关键的一环,更是关乎课改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改革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高中历史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教学是由种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力性过程,教学的结构通常被视为由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教科书则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教材:“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的构成加以系统编制、供教学用的学生用书。教科书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理念,学科教学中体现的“教科书观”大体有三种:一是“教教科书”。教科书就是学科课程和内容以及教材的结合。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获得教科书所提供的系统化的内容。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依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地探讨学科课程与教科书,以课程内容的自主创造为前提,把教科书作为教材之一加以利用。基于这种观念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不仅钻研教学方法,还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更好的教材开发和学科课程与教材的创造。三是“不用教科书教”。这是一种教科书否定论或是教科书有害论。在这种场台,其实是以教师或是教师集体的教材开发、课程与学科的自主编制为前提的。
二、高中历史教师要构建新的历史教学观
“改革的中心在课堂”,“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教学目标方面的知识要求太具体,能力要求过于广泛化,情感目标缺位;教学过程方面以讲为主,教材至上,格式化教案,教学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等。
1、树立新的教学目的观。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
2、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历史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与认知过程,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必须使“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显身手。知识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知识最终是在使用中获得其意义、效果和价值的。实际上,对社会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恰当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是否拥有知识,拥有知识的量有多大,并没有关注拥有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只关注知识的静态存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的动态运转。同时,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无法从实际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中获得直觉和激发洞察力,以及从排除实际困难的失误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难以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跃升。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课程评价观
学业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我们认为对历史学业评价改革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1、综合评价学生。过去“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仅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使不少学生成了失败者而生活在灰暗的心理状态中,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人人都有闪光点。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99%的天才。因此,历史教师应注意运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以前的分数评价属于相对评价的范畴。这种评价有三种缺点:一是学生总有进入最差档的。如,有的学生尽管考了90分但可能仍是最后一名学生。二是总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入不了名额有限的第一名。三是按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孩子的学习目标转移,使孩子更关心竞争的对手,而忽视自身的不足。采用“比值法”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消除以上弊端,“比值”是学生上次成绩与本次成绩的比较值,是学生个体成绩浮动的反映,“比较评价法”淡化了名次效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信心。就算“比值”降低了,学生也容易从自身找原因,从而调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不去怨天尤人。
总之,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学习内驱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师个人素质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当好新时期历史教师,贯彻好新课程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凤,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李长绵,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转变观念[J].考试周刊.2007年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