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讨

封苹李其森孟庆侠

封苹李其森孟庆侠(江苏省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沛县221600)

【中图分类号】R1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072-03

【摘要】目的通过对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探讨及现状分析,认清其重要作用,理清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提高应对的能力。方法总结微生物实验室实际工作经验,包括日常工作中食物中毒、2003年的SARS、2009年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参加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及应急能力竞赛,查阅相关资料;与兄弟单位的同仁们交流探讨。结果通过分析、探讨相应对策,从而进行人力资源建设、改善设施环境、更新仪器设备、适量储备消耗性材料、保障实验室安全、时刻做好应急前准备、与现场流调人员及时沟通、保障样品采集质量、建立健全快速诊断突发性疾病的检测手段。逐渐探索适合实际工作请况、行之有效地工作方案,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我国正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期[1]。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抗生素滥用,“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各类传染病仍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危害[2]。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微生物检验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人员

1.1合理的微生物实验室人员配置:人力、人才资源、合理的人才梯队构成是实验室最宝贵的财富,是实验室核心组成[3]。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的配置管理、监督、检验人员,同时对以上各类人员的任职条件应有明确的规定:接受过与其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具备一定的学历、工作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等。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学术和技术协调发展。

1.2人员培训岗前培训:从事微生物检验的新人员,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思想认识培训:每位检验人员都应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肃性及处理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去。生物安全培训:需要对全体实验室人员培训,尤其是非医学院校毕业的人员,由于缺乏对传染病知识的了解,导致有的人容易忽视生物安全问题、有的人又容易产生恐慌。加强传染病知识、消毒知识、废弃物的处理及无菌观念的培训。科室于年初制定年度培训及继续再教育计划,并将具体落实情况编制成文。逐步培养既懂医又懂防的复合型人才。

2微生物实验室设施环境和仪器设备

为保证检验工作质量,实验室设施与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检验工作的需求,合理布局、运行设施和环境保障制度,落实责任人、做好监测控制和记录;对仪器设备建立管理程序,使用频率较低的仪器设备,应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这需要检验人员长期、耐心、一丝不苟的坚持,也需要实验室管理层适当的监督和财力支持。配备生物安全柜,增添新仪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3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期准备

3.1应急物资储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性及无法预知性,因此,应急采样箱要时时准备好。应急采样箱内有物品清单、采用工具、采样相关物品(垃圾袋等)、采样培养基、快速检验消耗性材料以及防护用品等。放在冰箱中的采样培养基,经常检查、及时更换,并在物品清单相应名称下划横线,以防紧急出发时遗漏。

3.2采样相关资料包括:有关书籍材料、应急人员通讯录等。

3.3防护用品:除了一次性防护用品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微生物检验人员配有个人专用防护用品箱。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采样、保存、包装运送及快速检测

4.1样品采集质量对微生物检验具有重要作用。有时致病原及传播途径尚未知晓,因此应严格按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样品的采集。采集样品,既要做到早、近(离病变部位近)、多、净(避免交叉污染),也要注意选用耐用无菌的包装容器,标示明确、用药前采样。在现场处置过程中,检验人员应与流调人员、临床医生密切合作及时沟通,以确定更合理的检验样品。

4.2样品保存为分离标本中的病原,应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保存温度,这取决于运送时间的长短和不同病原微生物对干燥、温度、营养、PH值的耐受能力。

4.3样品的包装运送检验人员从思想上应把未知的标本视为具有感染性的。任何感染性材料的包装和运输都必须遵循WHO对传染性物质和诊断性标本的安全运送指南,运送标本最安全的方式是进行三层包装。

4.4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选择有效地检测方法,尽快明确诊断是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的保证。据相关资料,检测食物中毒的有:黄曲霉素快速检测试纸、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纸、大肠杆菌O157:H7快速检测试纸、李斯特菌快速检测试纸[4]。

5讨论

5.1建立适合自己的预案

在大的预案下,每个微生物实验室应建立符合本身情况的自己的预案[5]。预案必须使每位检验人员理解并便于获取,预案内容详细、明确、可操作性强。

5.2基层微生物检验人才严重缺乏

尽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面向广大的基层,覆盖面广,需要的微生物检验人员多,但是实际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即使人数稍多的地方,也是处于“假饱和”状态:接受过正规的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比例更少,往往人员学历偏低,甚至没有相关文凭,更缺少学科带头人。受人员编制不足、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人员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不尽合理。如:我中心微生物检验人员构成是约50岁人员仅2名,约40岁人员仅1名,无其它年龄段人员。面对这一严峻现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引进人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在职教育和脱产深造,鼓励发表论文等。

5.3检验仪器设备落后,大多停留在对一般项目的检测,现场微生物的快速检验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我中心新楼正在建设中,现拟以疾控搬迁为契机,改善设施环境,建设肠道细菌实验室、食品细菌实验室、洁净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等,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得以加强。

5.4加强思想教育

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采样人员必须深入一线,参与应急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对自身健康极有可能造成伤害,这就要求采样人员从思想上有一定的觉悟,同时尽可能采用预防性保护,比如: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有些检验人员工作推诿。

5.5生物安全与防护

生物安全实验室个人防护的内容包括防护用品和防护操作程序。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个人防护的必要培训,考核合格获得相应资质,熟悉所从事工作的风险和实验室特殊要求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6]。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但防护级别无法准确判断时,应采用估计可能产生危害的最高级别的防护。防护用品穿戴后,有时会引起现场不同程度的恐慌,这也要求现场的及时沟通和宣传。防护是有限的,微生物采样时采样人应尽量选择不站在下风口。

5.6组织领导、团结协作有待提高和完善

现场调查组应有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调查组人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7]。但基层具有较高层次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的专业人员缺少,专业人员的业务工作以常规工作为主,对较少发生的传染病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易暴露出缺乏统一指挥、密切配合不够、现场处置水平传统,不能满足各类突发事件的要求。比如:2009年甲流H1N1流感流行期间,某县接到一幼儿园疫情报告,现场处置过程中,由于人员不足,检验人员被分配去某班给幼儿测体温,全班体温未测完,又被通知去采样。

5.7演练

通过演练,增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提高现场处置能力。现如今普遍存在模拟演练不足,对模拟演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直采用被动防御方式,演练规模较小,一般都是局限于卫生部门内,甚至仅是疾控中心内部演练,演练次数也仅是每年模拟一次,演练中样品采集不能完全落在实处。演练内容仅限于传染性疫情,其他各方面有待补充。

5.8加大健康教育与宣传

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5.9领导重视不够、财政投入不足

检验科一直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应急储备物资需要财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汪华,戴建华等.食源性致病菌及常见食物中毒检测方法培训班资料[M].南京:江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8.

[2]林凡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6.

[3]杨元,高玲,谯斌宗.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关键控制点[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6):744-745.

[4]李素娥.关于食物中毒调查方法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7):863.

[5]王小莉.微生物实验室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J].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4):320-322.

[6]祁国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8.

[7]王陇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