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局部封闭治疗3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局部封闭治疗30例临床观察

徐小秀

徐小秀(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344100)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184-02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局部封闭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出现脂肪液化早期症状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庆大霉素加0.2%利多卡因,对切口周围皮肤进行皮下注射封闭,1次/3日。结果25例切口达到1期愈合,5例液体流出较多,经引流及其他治疗后愈合。结论用庆大霉素加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皮肤封闭治疗早期脂肪液化,有确切疗效,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且方法简单,费用低廉,依从性好。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局部封闭

随着妇女肥胖数量与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高频电刀在临床上的应用,出现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机率随之增加。脂肪液化的原因是由于脂肪细胞损伤破裂或细胞坏死,进而出现液化的过程,脂肪分解会产生脂肪酸,脂肪酸将会造成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尽管这与细菌感染而导致的炎症不同,但液化过程将加大切口感染的机率,使切口迟迟不能愈合,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本院于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40例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现将诊治过程及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于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40例剖宫产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其中采用电刀治疗者10例,40例剖宫产都行纵向切口,肥胖患者9例,贫血1例,过预产期后生产2例,妊娠期水肿3例,其他患者无特殊情况。临床表现:术后切口处出现淡黄色渗出物,切口处未见明显红肿,切口渗出物行细菌培养试验显示阴性。40例患者中,术后测量体温升高患者2例,但均不高于38.2℃。20例患者在术后3d表现为切口脂肪液化,10例患者术后4d出现脂肪液化,其他患者在术后一周后出现脂肪液化。所有患者均检查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数未见明显增加。

1.2手术过程所有围术期操作必须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进行。术前、术后按常规给予抗生素,贫血严重者输血,有并发症者积极治疗并发症。

2分组与方法

2.1分组: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都进行微波辅助理疗、清洗、换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庆大霉素+利多卡因对切口周围皮肤进行封闭。

2.2方法:对于在术后3-4d患者腹部切口处渗出淡黄色油状液体时,必须检查渗液部位以及范围,对于渗液量少渗液范围小患者,可以将渗液及时挤出,同时进行微波辅助理疗20min,每日做2次,治疗组加用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单位+0.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沿切口周围皮下注射,整个切口周围都要注射到,每日1次,连用2日,最多用3次,3次无效者不再使用。对于切口渗液量大范围广的患者,需要拆除液化切口处的缝线,彻底清除排掉渗出液,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同时设置引流条,加压包扎,换药1次/d或清理掉渗出液后,安放引流皮条,加压包扎,同样是2d换药1次。术后一周后如有切口出现渗出液患者,需要拆除液化处的缝线,处理液化或坏死部位的组织后,采取上面同样的处理方法对于整个切口液化患者,应该在彻底清创后,在局麻下进行Ⅱ期缝合,使用抗生素联合微波理疗。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1期愈合为有效,二期愈合为无效,了解两组的差异。

2.3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全部愈合,其中治疗组一期愈合25例,2例Ⅱ期缝合后愈合,3例二期愈合。对照组一期愈合2例,其余均经过Ⅱ期缝合后愈合。(见表1、表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表1治疗组

例数3-4d后液化1周后液化有效无效

3022(73%)8(27%)25(83%)5(17%)

表2对照组

例数3-4d后液化1周后液化有效无效

108(80%)2(20%)2(20%)8(80%)

3讨论

剖宫产术后出现脂肪液化是目前困扰医务人员的常见症状,患者早期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只是在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油性分泌物,切口挤压后有分泌物流出,渗出物培养无细菌生长。其成因尚未明了,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腹部脂肪厚,凡皮下脂肪超过2cm以上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几率明显增高;②高频电刀加大功率甚至使用电凝导致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以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术后形成较多渗液。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供应障碍进一步加重;③切口暴露时间长,在挤压、钳夹、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脂肪组织发生液化;④缝合脂肪层时骑跨组织过多,切割组织过多,缝线密集,结扎线过紧造成脂肪组织缺血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液化;⑤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1]。封闭疗法常用于肌肉、肌腱、关节腔等组织的非细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治疗。其基本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局部肿胀的消散和吸收,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液回流,改善局部营养状况,防止局部组织粘连、纤维化;②消除和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及疼痛,防止肌肉痉挛,有利于机体功能恢复。[2]根据封闭疗法的原理,笔者将其运用于脂肪液化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特别是对早期患者,辅以庆大霉素+利多卡因封闭治疗,可加快渗液的减少及吸收,对促进切口愈合有较明显的效果,可以作为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杨东霞,李莉.《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6期.

[2]《实用骨科封闭疗法》(杨华丰电子扫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