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金明

王金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9)

摘要: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基于对种子行业(企业)的生产与工作岗位典型任务分析,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提出了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体会,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类高职教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学结合“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被确定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之后,这一问题尤为迫切。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根据行业、企业的生产与工作特点,以岗位能力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轴线解构和重构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共建育人平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效果明显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

一、“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伴耕伴读”释义。“伴”不同于“半”。“半工半读”之“半”具有时空的相对分离性,是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伴耕伴读”之“伴”具有融合之义,学习与工作是耦合在一起的,是工(耕)学(读)交融、教学做一体。

2、“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遵循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种子生产系统化的工作任务要求,认真分析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力求与种子行业(企业)岗位能力目标相适应,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开发了适合种子生产实际的“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期主要完成职业综合技能课程和基本实验技能教学任务;第二至第三学期(含暑假),学生在校内种子实验示范基地按班组种植玉米、蔬菜、花卉等制种作物各2亩,完成种子生产的全过程;第四至第五学期(含暑假),学生在企业指导教师带领下,协岗进行作物制种管理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六学期,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学生以见习技术员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独立开展制种管理及其他工作。

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基于种子生产与经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与酒泉及河西走廊种子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密切合作,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骨干教师、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对种子生产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共同分析人才需求目标规格和工作岗位及内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能力。以种子产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依据,参照农业试验工、种子繁育工、种子检验员、种子营销员等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如下图)。

2、基于种子生产与经营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企业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核心课程建设小组,从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出发,围绕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检验、营销等岗位特定能力的培养,将种子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开发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重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建设与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的直接对接。

3、基于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的校企一体化

(1)人才培养方案的校企一体化。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内容重组为前提,参照行业企业调研报告,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实施教学计划,最终形成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目标的高度一体化、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的高度一体化。

(2)师资队伍校企一体化。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种子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并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使他们能够完全胜任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教学工作,建立了一支“能种会教”的兼职教师专家库。学校应企业需求,每年选派专业教师进驻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推广,同时选派青年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承担技术指导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建立了一支“能教会种”的专职教师库。专业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兼职教师在企业是员工,在学校是专职教师,校企双方互兼互聘,建立了一支校企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3)实验实训资源校企一体化。学校不但将种子企业的生产基地作为学生教学实训基地和教师练兵基地,还选派教师常年指导并参与敦煌种业等4家种子公司的病理实验室、种子自动化加工厂、种子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并将这些实验室(厂、中心)作为校企共建共享资源,为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学校也将本专业6个实验实训室义务对企业开放,承接企业的实验研究项目。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实训资源,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真正将校外实训基地由“实看基地”升化为“实训基地”,由“观摩型实训基地”升华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了一批校企联合、功能齐全、互通互用、软硬兼融的校企一体化实验实训资源库。

(4)教学做一体化。以种子生产序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堂设在了田间地头和种子加工车间,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共同完成了从土壤处理、田间管理直到种子加工贮藏和营销的全过程。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企业不断获取最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学校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生产力,将产业和专业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4、基于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健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围绕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兼职教师工作规范》、《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明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确保教学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2)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吸收用人单位和社会广泛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将新生报到率、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校内教学过程评价采取教学工作自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的方式进行。教学检查采取全面教学检查、毕业设计或论文抽查、试卷抽查、实验实习教学抽查、毕业生质量调查的方式进行,并在年终或学期末对教研室教学工作和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在日常教学中每班聘用一名学生信息员全程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效果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

(3)校企共同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管理以学校为主体、考核以企业为主导的顶岗实习校企双重管理机制,由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安全责任书,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按照“八定”工作要求(定岗位、定任务、定时间、定数量、定质量、定效益、定奖罚、定成绩)安排生产性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学生严格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学校指派教师全程跟踪管理、指导、检查实习情况,兼职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给予全程指导。实习结束后以企业考核评价为主,由学校、企业共同做出学生实习的定性综合评价。成绩合格,由校企双方共同签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成绩不合格,调整岗位重修。

三、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磨练了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意志,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种子企业生产任务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生产的连续性,本专业学生入校后从第二年开始,就以种子生产季节为学习学期,大部分教学任务都要在田间地头结合种子生产任务的完成来实施,学生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学习,从专业困惑到产业感知,再到热爱农业、扎根农村,思想意识受到了翻天覆地的洗礼,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务实敬业、诚实守信的良好思想品德,磨练了坚忍不拔、扎根基层、服务农业的坚强意志。同时,在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陶熏下,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感受了种子生产各岗位的能力要求,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为毕业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了稳固的“四基地”,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与发展,从最初单一的学校勤工俭学科,历经农林产教研发中心和种子工程研发中心的变迁,实现了工作职能、运行机制、服务教学的创新、突破和完善,并以此为平台,广泛联系了河西走廊境内150余家种子企业,与其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使企业成为学校学生实训、毕业生就业、专业教师锻炼、科学研究实验的基地,有效改进了教学条件建设,促进了学生就业。同时校内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为种子企业业绩支撑提供了良好的软件环境,实现了多方面的校企互利共赢。

3、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构建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伴耕伴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服务行业和社会为宗旨,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将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了集行业、产业、社会为一体的开放型共享平台。

依据这一平台,校企双方共建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就业环境,共同实施教学,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企业成为教学的主体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实际效果的最佳场所,学院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和技术改造、产品研发、企业员工培训的最佳基地,从而构建了校企“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

4、创新了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了校内实训基地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模式。为解决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之间很难达成实质性一致的矛盾,在稳固、做精、强强联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筑巢引凤,引企入校,吸引企业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无偿为企业提供土地,双方按合同比例共同出资,在校内建设了种子生产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智能温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完全交由企业运营管理,实现了实训基地校内化、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和市场化、工学结合校内化,确保了校企长久、稳固、实质合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年第10期。

[2]徐建华高职多层次、全方位“校企一体化”的系统思维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年4月(下)。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