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给数学教学带来的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反思给数学教学带来的变化

龚红梅

龚红梅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随着对教学实践不断的深入,对比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积极的变化.

变化1:更重视过程教学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过程”一词,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知识的重现过程,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学生才会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再现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从何而来,解决何种问题,怎么解决,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知识,这样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而当我们强调学生与“过程”时,同样也要强调教师主动地参与这样一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时,不强调过程的话可以这样教:

(1)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2)观察出全等三角形;

(3)证明全等三角形;

(4)证出垂足就是底边上的中点,角平分线的交点;

(5)归纳结论.

如果强调过程教学,那么可以这样去教:

(1)出示不等边三角形(可用几何画板);

(2)画出同一边上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观察三线位置;

(3)慢拖动三角形一顶点将不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同时观察三线位置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三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明晰发现的结论.

“过程”能实现学生的参与,知识的再现.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保证.我们在强调学生参与过程,知识的再现过程的同时,都离不开教师在备课、情境、问题、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准备过程,没有“过程”学生也就失去实践、探索、体验的过程.学生参与和知识再现过程的多少,可以说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下要特别注重学生与“过程”、教师与“过程”、知识与“过程”的关系.但有时在强调过程时,会觉得好像有点小题大做或者会产生这样的疑虑“这过程有必要吗?”,所以有教师会直接向学生推销过程,因为现在考试中还是以直接运用知识的结论居多.评价的多样性还是只听打雷不见下雨.

变化2:更重视数学交流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概念、结论和技巧的记忆.摹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指导自学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备课的过程考虑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成为备课的关键,真正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成就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辨明问题,让教师在交流中聆听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是展开教学的内在动因,包含着教学的目标要求,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讨论的成败,思维培养的深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实际是为问题的提出展开设置的.通过问题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在讨论和探究中获得“再创造”.数学交流的载体之一就是一个数学的问题,给出一个问题也就有了生生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数学的语言,用数学的策略回答问题.也就在课堂上完成了一次数学交流.

因为新课程中所倡导的两种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交流能够引出思维的火花,交流能够产生方法的灵感.

但是现在的多数课堂上,数学的交流常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师问生答,生生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教师要求讨论时出现.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这种场面少而又少.

变化3:更重视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的一面旗帜,有时就像事先播下一粒花的种子,随着课堂教学的继续,慢慢会绽放美丽的鲜花.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诱人魅力.生动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设计,耳目一新的问题,成功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片断):

师:现有一条线段,进行9等分,然后取其中的两段;

第二次将取得的每段都进行9等分,再取其中的两段;

第三次将取得的每段都进行9等分,又取其中的两段.

问:现在一共分得了多少条线段?

生:(动手计算,课堂气氛有点热)一共有41条线段.

师:你是如何考虑的?请跟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写)

第一次:9-2;

第二次:2×9-2;

第三次:2×9.

师:如果继续分下去,第四次,第五次,……大家可以计算出一共分得了多少条线段.(学生在点头)

师:现在将问题中的“取其中的两段”改成“取其中的若干段”,如何解决此问题?(教师随手将“两”字擦掉,改成“若干”.)

生:(学生的情绪又被点燃了,“若干”这两个字不断在诵读……)若干段,可以用x表示.

师:第二个“若干”,第三个“若干”呢?

生:用y、z表示.

师:对,同学们想到了引进字母x、y、z的方法,解决了“若干”,这样让我们感觉到了字母表示数带给我们的好处.(板书课题:字母表示数)

又如在教学极差和方差时,我就利用了当地的气象资料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关心自己的身边事,感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情境的设置就是将教学数学的一些概念融入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故事中,然后通过去生活化看清问题的本质,我们面对新概念的教学往往能做得很好,而我们更多的课是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以旧引新,没有了生活化的外衣这算不算情境引入呢?所以掌声不应只给情境教学,能符合学生实际,能体现新课程目标的,也可以获得掌声的.我们推崇的应该是数学教学中的百花齐放.

变化4:更重视探究教学

在新课程中,探究是教学的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新课程教学的主动权.数学交流在课堂上常以学生之间讨论的形式表现出来.数学交流是进行信息、思想交流.可以把数学思维引向深入,发现关键点的一种途径.问题讨论也是研究的手段.讨论的环境、时间、时机、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作调整,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的前因后果,这样会激起学生自觉的求异、联想、归纳、猜想等方面的思维.为了让学生积极的探究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在教学作一点安排.

(1)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似是而非的问题.

例1在课堂上解决了矩形四边中点的围成是菱形这一问题后,问有没有其他四边形四边上的中点也可以围成菱形?

(2)在教学中还可以安排条件或结论开放的问题.

例2已知,矩形ABCD中,E、F分别是AD、BC边上的中点,连AF,BE交于G.连CE、DF交于H.

问:(1)四边形EGFH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2)如果将“矩形ABCD”改成“菱形ABCD”其他条件不变,问四边形EGFH又成为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数学的教学是一种活动过程,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活动也是新课程的标志之一.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兴趣盎然的活动.所以课堂上的问题也是教师备课中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问题促进探究活动的全面展开.问题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没有现存的解题思路时就会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的动力.

变化4:更重视主动去进行反思

反思1:多媒体应成为我们的首选吗?

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有时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在开设公开课时我们教师的热情更是高涨.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时像配音演员,电脑代替人脑,学生面对画面,有的是一点新奇,但也会减弱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对老师而言又是付出太多,耗时费力,虽然自己觉得好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但有时候在课堂上耗时过长,淡化了新知识的衔接.有的多媒体课件层次较低,并没有造成教学过程的变化,拉长思维的长度.说不定有时离开多媒体课件时,教学活动变得更加“自由”.

反思2:“讨论”是必需的一个节目吗?

一般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让学生分成小组展开学习和讨论,现在由于班级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多,教师一般分组是常采用有的以同桌为一组,有的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当然还可以其他的形式出现.但由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同,性格上的差异,放在一组的有些同学往往成为某个同学的听众和观众.而有的探究是标签式的探究,让同学在几分钟内讨论出问题的结果,除非本身问题很容易,其实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可以解决.要么只注重讨论的形式,不求探究的过程只求讨论的结果.我认为有争议的问题,一个人操作不能完成的,自己有疑问的知识部分更容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所以独立思考才是学习知识的关键.讨论的基础就是独立思考,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所讨论的才是比较有质量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允许看到安静的教学场面.

反思3:教材编排体系能重新改吗?

教材的颠覆影响着我们,对熟悉原来教材体系的教师影响更大,可以这么说原教材的某些方面已经融入到了自己思想的深处,在每个教师的身上多多少少留下了烙印,面对新教材感觉气不顺,手不顺,特别是几何的安排,螺旋式的上升,战线拉得太长,严格的演绎推理要等到九年级才出现,一大早学了平行线有何用?所以教材部分章节的还是课题适当做些主动的调整,我们可以试一试.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通过教学让每位同学各自在自己的层面上有所提高,看到自己的成长.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应当注意帮助学生较好地去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就像有的老师说那样,“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对双基知识教学中我们还要“不应求全,而应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