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策略

熊伟民

海门市三厂中学熊伟民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采集、加工、发布(表达)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并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那么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教学模式

1.边讲边练。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思考,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优等生指导后进生,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可以让后进生得到及时有效的辅导,优等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4.分层次教学。针对当前计算机普及状况的不均衡以及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信息技术,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的内容时,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听课,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安排另外的任务。

二、教学策略

1.适当运用比喻。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到的是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学生对它还感到陌生、难于理解。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地放置我们的书籍作比喻。

2.结合现实生活。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来讲解:“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

3.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的,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也就是说将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4.自主学习。面对漫无边际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应该掌握的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即“关于信息的信息”。当人们处于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均达到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时,“信息处理能力”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教师都应当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