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晶
(吉林省通化市卫生学校134001)
【摘要】观察阿昔洛韦联合胸腺肽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带状疱疹患者共53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胸腺肽治疗,并与对照组仅用阿昔洛韦治疗的方法相比较。治疗组选用阿昔洛韦每次800mg,每日5次,连服14d,同时结合胸腺肽肌肉注射,2次/d,共7d。对照组单纯给予阿昔洛韦口服。结果使用阿昔洛韦联合胸腺肽的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昔洛韦联合胸腺肽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仅用阿昔洛韦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阿昔洛韦;胸腺肽;带状疱疹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9-1222-01
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应用阿昔洛韦联合胸腺肽治疗带状疱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门诊观察带状疱疹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平均年龄30-70岁;病程1天-1周。其中头面部8例,胸背部20例,腰部6例。所有入选病例均伴有明显神经痛。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对照组2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2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西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选用阿昔洛韦每次800mg,每日5次,连服14d,同时结合胸腺肽肌肉注射,2次/d,共7d
2.1.2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每次800mg,每日5次,连服14天,饭前口服。
2.2疗效观察指标
主要的观察疗效指标如下:(1)止痛时间(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2)结痂时间(水疱开始干涸、结痂的时间);(3)症状(如痛、烧灼感等);(4)体征(如红斑、水疱等)。
2.3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价
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分四级评分标准来评定[1]:痊愈:红斑、水疱等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烧灼感消失;显效:红斑、水疱等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瘙痒、烧灼感明显减轻;有效:红斑、水疱等部分消退,局部疼痛减轻;无效:红斑、水疱等小部分消退或加重,局部疼痛无减轻。
3结果
治疗组痊愈12例0(44。4%),显效12例(44。4%),有效3例(11.2%),无效0例,有效率88.8%。对照组痊愈4例(15.4%),显效14例(50.0%),有效6例(23.1%),无效3例(11.5%),有效率65.4%。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痊愈率和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4讨论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粘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需要强调的是:引起带状疱疹的起因是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和锻炼,不是说老年人容易生这个病,而是老年人更容易坐着不锻炼,所以以年老者居多。
抗病毒药物选用阿昔洛韦,能被疱疹感染过的细胞吸收,在细胞内经磷酸化作用形成含磷酸基的活性分子,再经宿主细胞内细胞激酶作用生成二磷酸活性分子及三磷酸活性分子,三磷酸活性分子与病毒DNA聚合酶的底物dGTP竞争,与DNA聚合酶结合,抑制病毒DNA的合成[2]。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研究[3]:将阿昔洛韦、胸腺肽两者结合,将大大提高对于带状疱疹和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单纯使用阿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疱疹,有效率仅为65.4%;阿昔洛韦联合胸腺肽治疗,有效率大幅度增高为88.8%(P<0.05)。
综上所述,阿昔洛韦联合胸腺肽治疗带状疱疹和后遗神经痛,既能高效,快速抗病毒,明显缩短病程,安全可靠,并可避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越辩,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
[2]宋文英,李敏;李乐霞。静滴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1.7(2):160-161.
[3]何耀成,强的松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治疗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6,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