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的过程,我们经常都在为如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而困惑,而我在教学中巧妙地采用了“随文练笔”这种习作训练模式后,收到了意想不到,颇有成效的效果。“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文本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互为一体,相辅相成,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加速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编故事巧练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先提供给学生故事的前面,或中间部分,或结尾,在引导学生写续完相应的故事情节,既续编故事。如: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小练笔:有一天,小蝙蝠生病了,它上鸟类医院去看病。医院里的病人们可真不少,有喜鹊,有杜鹃,还有画眉鸟。啄木鸟医生对小蝙蝠说:“对不起,你是(),不是(),应该到()医院去。”小蝙蝠对啄木鸟说:()小蝙蝠告别了啄木鸟医生和鸟类朋友们,向()医院走去,她来到了医院……。然后引导学生去合理想象,快乐动笔。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拓展写话巧练笔我们还可以把相关的课文阅读,课外阅读和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拓展后进行写话。如:学习了一年级的有关春天的文章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画春天,找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等活动。学生可以画春天的美景,画春雨,画春游等,可以查找课内外描写春天的词句、美文、古诗等。《找春天》的口语交际中,孩子们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的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想到的春天。在亲身经历后,去写有关春天的习作,也就随心应手,水到渠成了。这样不仅感悟到了春天的美好,还让学生体验到了画画、记录、收集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3.给学生想象空间巧练笔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空白点”,或者有一些“概写”之处,值得我们拓展延伸,用笔把“空白点”补出来,把“概写”的地方“具体”起来,就是想象练笔。
如《掌声》这一课文本没有英子的具体演讲稿内容,我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练笔:你们能设想一下英子演讲稿里讲了些什么吗?这是一位学生的小练笔:当你们迈着欢快的步子走进学校的时候,我只能独自一人蹒跚走进学校;当你们在音乐课上翩翩起舞的时候,我只能满怀羡慕地独自站在一旁;当你们和父母开心地逛公园的时候,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母为了给我看病而拼命挣钱。你们知道吗?我是多么羡慕你们。……一段段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是学生真情地叙说,使我们所有在场的人不禁热泪盈眶,潸然泪下,并且赢得了我们的阵阵掌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我先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积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步入文本之内,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再及时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记录下来,学生一定会才思如泉涌般流露出来。
4.整合“教材”巧练笔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都描写了有关方面对子女充满爱的主人公形象,都是通过“白描”手法,既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让“人物”的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这两课分别练笔,似乎有些“重复”。我想抓住“教材”中的相通处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练笔会怎么样呢?
在学完《慈母情深》中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后,我就引导学生:《地震中的父与子》也有一些非常精彩的动作描写,你们还记得吗?让学生通过对比,既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内容,又对文本的写作方法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在学生学习了《慈母情深》后,我有提出了新的要求:“《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都非常精彩,我们把这两篇课文对比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你们发现它们有哪些异同处?”学生颇有兴致地找起来,学生们有的发现一篇写父亲,一篇写母亲:在写作手法上有些不同。有的发现这两篇都写的是父亲或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的文章;有的发现两课都有非常精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话提出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过的词语。”所以我们教师应从多方面想办法,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水平。而这些不仅仅在于训练次数的多少,更在于教师要进行巧妙地训练,使学生乐于动笔,将快乐习作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