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广
(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北京1015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采用按摩手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划分,对照组45例采用仰卧位盆骨牵引法,观察组45例基于对照组采用按摩手法,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2.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按摩手法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腰痛症状,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手法;牵引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224-0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现代医学名,祖国医学将其纳入痹症、腰痛范畴,其诱发原因为退变、外伤等,致使腰椎间盘髓核突出与纤维环破裂,对神经根产生压迫或刺激后表现为腰腿痛症状[1]。当前治疗方法较多,比如牵引、针灸、按摩等。本文为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采用按摩手法的临床效果,选取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划分,对照组45例采用仰卧位盆骨牵引法,观察组45例基于对照组采用按摩手法。对照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为24至67岁,平均(47.3±7.5)岁。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为23至68岁,平均(48.6±7.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使用仰卧位盆骨牵引法,在牵引床上患者仰卧,屈膝屈髋后在床上平放双脚,腰部需紧贴于床。若患者肌肉明显紧张或者腰椎曲度变直可将薄枕放于后腰部下。牵引应结合患者耐受性,持续40s后便休息10s,20min/次,1次/d,疗程为3周。观察组采用按摩手法,具体如下
1.2.1理筋手法①掌按法:由上至下对腰椎棘突旁采用手掌重叠根部对侧推按,由轻至重,共5次,持续6min。②指揉法:主要为骶髂关节、棘突周边软组织以及腰骶关节等突出部位,用手触摸病变位置会有块状增生性改变、不光滑以及小条索状增生性改变,若肌肉组织出现纤维变性则存在砾轧感,轻柔回旋关节突对位不良或者关节囊病变位置,力度轻柔,患者压痛有所缓解后停止,持续6min。③拉肩推腰法:此处以拉患者右肩推腰为例,操作者左手于肩关节前侧放置,右手掌跟于棘突对侧旁后拉肩,随着力度增大,右手掌按照从上到下顺序进行按压,停止于腰3棘突。时间在1min。④拉腿推腰:此时以右腿推腰为例,操作者在患处腰骶处放置左手掌,于膝关节上3cm处放置右手,左手在患处有节律推按,持续1min。
1.2.2规范斜扳手法
患者侧卧,身体水平,腿上侧屈髋屈膝,伸直下侧腿,操作者将手指于病变节段上下棘突上放置,指导患者将其当做支点让肩后展、挺腹以及髋向前等,最大限度对腰部予以旋转。而后锁定,操作者在患者髋后肩前对双肘予以放置,固定感明显后锁定。最后为扳动,操作者双肘与躯干轴线角度为45°,推挤3次,患者放松充分后操作者用腰部出力对双肘予以带动,斜扳完成时有弹响声。隔天1次,20min/次,疗程为3周。
1.3疗效判定标准[2]
患者腰痛症状显著改善,行直腿抬高试验后发现正常,且神经功能与腰椎活动度均正常,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则判定为显效;腰痛症状有所缓解,神经功能与腰椎活动度有所改善,正常生活与工作仍受影响则判定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则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1.0对所有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若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n=45)2418393.3
对照组(n=45)1819882.0
X24.911-
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腰部活动受限,肢体感觉障碍以及脊柱侧弯障碍等。祖国医学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纳入“痹症”“腰痛”等范畴。经不断研究得出该病发病机制可能为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腰肌劳损以及年龄等共同作用后致使腰椎出现退行性改变[3]。该病会压迫神经根,致使患者对应神经肌肉受累,减弱腰脊旁肌功能,导致疼痛,并构成恶性循环。疼痛会限制腰部肌肉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并削弱其功能;脊柱结构稳定性影响主要来自肌肉功能障碍,导致椎间小关节受损,对其椎间盘与周边韧带组织产生影响后致使疼痛加剧。
祖国医学则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因为七情劳顿后致使经脉不通阻滞,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而后肿胀。按摩手法中主要包括理筋手法与规范斜扳手法,可对腰椎关节及周边软组织粘连予以松解,对受到粘连影响而出现的腰部僵硬现象予以缓解,手法能有效复位膨出椎间盘,进而将神经根遭受的机械性刺激解除。除此之外,采用按摩手法还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对局部组织营养状况予以改善,加快水肿与炎症吸收,对神经根化学刺激予以解除,可将肌痉挛有效消除,对疼痛予以缓解。牵引则能够增大病变位置椎间隙,产生负压后紧张后韧带,可有效回纳髓核。肌肉得以牵伸后可放松痉挛肌肉,对疼痛予以缓解。但是牵引法为物理疗法,牵引后组织虽可有效松弛但是患者若坐姿不科学或者劳累极易复发[4],与推拿配合使用则可对椎间旁血供予以改善,加快炎症吸收,剥离椎间盘粘连,恢复肌肉弹性,将患者痛苦解除。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仰卧位盆骨牵引法,观察组基于对照组采用按摩手法,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2.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按摩手法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腰痛症状,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南萍,贾小荣,张玉梅等.针灸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2):101-103
[2]韩林静,金柱,周梦洋等.针灸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2318-2319
[3]区丽敏.药棒按摩配合斜扳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4):10-11
[4]王立新,王倩.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按摩手法治疗13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