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200092)
【摘要】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情感耗竭的综合征[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工作紧张、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等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旨在总结目前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缓解此问题。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700-02
1职业倦怠的引入以及职业倦怠的定义
1.1职业倦怠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denberger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在研究中发现[2]:护士作为服务于人群的职业群体,容易在工作中逐渐出现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的倾向增加。针对这一现象他们提出职业倦怠(JobBurnout)并作为专有名词引入科学文献。
1.2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状态下所出现的一种负性的、个体化的认知与情感反应[3]。衡量职业倦怠的3项指标[4]是情绪衰竭、情感疏远、成就感低落,主要表现为工作没有热情、对服务对象冷漠和不负责任、情绪和身体衰竭以及各种身心症状(如疲劳、易激惹、焦虑和抑郁等)。
2急诊护士职业倦怠调查研究现状
2.1职业倦怠感在不同专科护士中的现状
不同专科的护士表现出不同情形的工作倦怠。
刘兆林[5]在对ICU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总结道:ICU病房患者病情重,工作繁重,高精尖仪器使用多,对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面对日复一日超强度的工作易产生厌倦和疲惫感。护士经常直接面对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的患者,这种场景除直接造成护士负性心理影响外,还与护士救死扶伤的愿望相背离,易使护士产生内疚、沮丧和压抑感。
肖永辉[6]等人在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中指出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心身健康不容忽视,儿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哑科”,患儿家属对穿刺要求过高或太过分,患儿病情过重家属不理解常常导致儿科护士缺乏安全感及归属感,乃至自尊及自我实现不能被满足。
高琳[7]在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原因的研究中总结道手术室护士频繁接触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及病人血液、分泌物等;长期使用戊二醛,环氧乙烷、甲醛、乙醚等有毒有害物质;经常被动承受X射线、激光、电离辐射的损害;工作需要持续站立或急速行走,长期加班或延误进食,并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2.2急诊科目前的工作现状
急诊科工作节奏快,急危重患者和突发事件多,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抢救和管理任务重,急诊护士不但要完成三班倒的繁重工作,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社会矛盾集中,是一个更容易引起医患矛盾冲突的场所。
随着现代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上目前护理人员编制的不足,大大加重了身处工作岗位上的护士的工作压力。在日常护理工作当中,护士不但要做好各种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打针、输液、测量生命体征,还要做好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并且完成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及录入工作。急诊护士有时还需要完成非护理专业的工作,例如帮助孤身一人的急诊患者挂号、陪同患者做各种检查等。在急诊科工作环境相对嘈杂拥挤,再加上之前的日益剧增的工作量,更加容易导致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发生率。
急诊科每日接触的患者病情相对是急危重的,且病种较多,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急诊护士往往来不及多加思考并做好必要的防护工作就迅速加入抢救工作中去,这就大大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面对种种未知的情况和危险,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倦怠感也就更容易产生。
当今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医学知识的更新,各种新的抢救治疗方法和新的检查设备以及新的医疗仪器。学习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对急诊护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
2.3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国内外调查现状
2.3.1国外职业倦怠发生率调查
国外大量研究发现,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其中日本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高达25.9%[9],美国调查半数以上护士管理者体验低水平的工作倦怠,1\3经历高水平的工作倦怠[10],50%以上的护理工作者存在职业倦怠[11]。2001年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和苏格兰五个国家的医院展开调查,发现其中4个国家有40%的护士对工作不满意[12]。
2.3.2国内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调查
急诊护士的情感枯竭相对较高,去人格化倾向较低,资历较浅的急诊护士则个人成就感较低[13]。“护士职业倦怠报告”指出[14],急诊科和精神科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最低。护龄、学历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工作6—10年的护士职业倦怠最严重。胡慧丽[15]研究认为护士年龄在36到45岁压力最大,25到26岁其次。5到10年护龄护士压力较大,可能因为这阶段的护士面临着晋升的压力,而且大部分已婚还有家庭子女方面的压力。高学历会增加护士的自尊心,也有利于晋升。但工资待遇和工作内容没多大区别。这也会增加护士压力。
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自评问卷和临床自评量表调查发现: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为15.9%,焦虑失眠、感到不能克服困难、不高兴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分别是34.9%、46.0%、52.4%,很有必要进行身心健康的调查[16、17]。
3现有各调查研究中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职业倦怠是一个动态过程,起始于职业压力,倦怠的出现是由于无法成功应对工作压力。以下总结了各种文献中的几点原因:
3.1工作环境因素
宗丽敏、陈小芳[18]的研究调查认为急诊室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护士需要承担大量的抢救工作,急诊室病人病情危急,对于重症患者来说,急诊室就成了他们生与死的“转折点”。张嵘、杨媛[19]认为由于每个患者家属的社会背景或者自身素质的差异,在工作中急诊护士往往就会碰到一些应激能力较差的患者家属因为救治疗效不显著或者生命不可挽回而把责任归咎于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谩骂甚至是殴打。这些现象的产生使得急诊护士在工作中人生安全受到威胁,恶化了护士的工作环境。
3.2个人因素
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其主要有低自尊、低坚韧度、缺乏耐心等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群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敖薪[20]研究指出急诊科内工作量大,护理工作繁琐连续,护士在岗是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缺乏情绪舒散甚至是发泄的渠道和时间,工作当中超常的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与回报,久而久之产生沮丧、失望等情绪,更加加大了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3.3社会因素
以前人们常说“医生的嘴,护士的腿”,[21]可见社会对护理行业始终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许多患者将自己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生,而甚少考虑到护士。但是,当他们对医院产生不满时,护士却成为了患者及患者家属发泄和报复的对象。社会地位低、职业认同感差,直接导致了护士在工作室产生职业倦怠。
4启示
4.1改善工作环境
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实践证明,人性化的管理及良好的医院氛围可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绩效,有效预防护士的职业倦怠的产生[22]。因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急诊科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减轻护理人员的负荷,使护理人员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从而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如适当增加人员的配备、弹性时间;利用网络、刊物、讲座等形式帮助护士增强心理学知识储备;尊重每位护士,营造和谐的工作和人际氛围;为急诊科护士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安全保卫系统。
4.2管理者的支持
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工作情境中可引起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感的因素。如:明确急诊科护士的职责,提供继续深造和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在晋升、夜班补助上优先、优待急诊科护士;加大对护士的正面宣传与培养,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组织护士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包括人际沟通技巧、正确应对方式等;帮助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需要,做到人性化管理。
4.3培养健康人格及工作态度
急诊科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释放内心的压力,如采用微笑、幽默、定期旅游等方法调节。学会自我照顾、自我调适,从而缓解工作压力,减轻职业倦怠。
5小结
调查研究显示急诊护士工作量大,工作性质紧张,工作节奏失衡,面对许多的突发事件和各种危重患者,医护人员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23]。急诊护士身为医院抢救的第一线,身负重任,却有时在工作中无法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每天工作中面对繁琐的护理工作还要应付与护理专业无关的例如人际交往、患者陪护等问题,付出的辛劳得不到等价的回报。
护士如果受到支持性的社会奖励,会更好地耐受压力,减轻倦怠。因此,适当的权利下放、提高护士地位、改善工作环境、确保沟通及时和来自管理者的社会支持,都会有利地缓解护士的职业压力。Coffey等[24]报道,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也可有效缓解倦怠,尤其是管理者的支持,故医院管理者及同事应认同护士的工作,减轻护士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方面的压力,根除引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此外,帮助急诊护士及时调整好自身的心态也至关重要。只有护士自身拥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才能正确处理和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总之,急诊护士过度的工作量,过度的工作压力,过度的职业暴露,过低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认同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重视对影响护士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关注其身心健康状态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稻冈,文昭.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原因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1,2:5355.
[2]PinesAM.Bumout.In:GoldbergerL,BreznitzS.HandbookofStressTheoreticalandClinicalAspects.2nded[M].NewYork:TheFreePress,1993:3862402.
[3]蒋小剑,蒋冬梅.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感研究现状[J].当代护士,2007,12:20~21
[4]邵林玲,陈水红.急诊护士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0,9(8):659~661.
[5]刘兆林.ICU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心理医生杂志,2012,214(01):336.
[6]肖永辉,陶舜梅,莫凌婷.儿科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2009,21(9):68~69.
[7]高琳.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9):2447~2449.
[8]林伦芳.急诊护士心理压力现状分析与应对[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70~471.
[9]VisinitiniR,CampaniniE,FossatiA.Psychologicalstressinnurses’relationshipswithHIV-infectedpatients:Theriskofburnontsyndrome[J].AIDscare,1996,(8):183~194.
[10]RoutU.JobstressamongcareinEngland[J].PschologRep,1999,85(3):981~986.
[11]王育智.护士这也倦怠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2):47.
[12]温韬雪.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17~119.
[13]GioraKeinan,SamuelMelamed.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andpronenesstoburnout:Astudyamonginternists.StressMedicine[M].1987,3(4):307~315.
[14]骆宏.护士“职业倦怠”报告.中国卫生,2006,10(8):20~22.
[15]胡慧丽.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8):4445.
[16]王娟,秦亚美.急诊科护士心理社会健康及社会支持的调查报告分析[J].南方护士学报,2000,8(7):47.
[17]姚晓红,姚雨平,郭云英.急诊科护士与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2,1(22):36.
[18]宗丽敏,陈小芳.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8):221~223.
[19]张嵘,杨媛.医科大学附属综合医院急诊护士职业倦怠调查及原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5):480.
[20]敖薪.国内护士心理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0,6(7):7.
[21]朱薇.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6):140~142.[22]陈守燕.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调查分析与应对措施[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5(21),2.
[23]胡素芳.急诊护士压力分析与应对[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12):1519.
[24]CoffevM,ColemanM.Therelationshipbetweensupportandstressinforensiccommunitymentalhealthnursing.AdvNurs,2001,34(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