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广田(山东省淄博职业学院255037)
【摘要】围绕高职临床教育外科学课程改革这一主题,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课程考核方法及内容等方面探索教学改革新路。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它突出的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外科学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医学院校15门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2l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课程。为了适应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学现代化的需要,有必要对传统外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教研室主要承担我院临床、护理学专科生等多个层次的外科学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各专业学生对外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也不重视。尽管有些同学知道学习,也感到压力大、无从下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外科学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树立学习观念,自觉地把外科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去,是外科学课程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1课程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外科学是现代临床医学的支柱之一,在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医学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正在发生着转变,21世纪的卫生服务将属于卫生保健型体制,更加突出预防为主和群众性的自我保健,社会需要集医疗、顶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新型医学人才。面对医学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必须重视和改革预防外科学教育,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体系等方面改革外科学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以器官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的观点、人群与环境的观点、“大卫生”的观点,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开展临床工作打下基础。结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立足于当前的医学教育,着眼于未来,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相结合为特色进行教学。形成以培养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特色,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1]。
2教学时间改革
教学时间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传统的“卫生学”与基础课脱节、与临床脱节、与实践脱节,这是过去外科学教学较为突出的缺陷。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外科学课程作适当调整,实现临床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和预防学教育、相关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科等教育的和谐统一。我院三年高职08年级临床专业采用卫生部《外科学》第六版规划教材,总学时为102学时,理论课学时为70学时,实践学时为32学时。前15周为集中授课时间,每周六节课,后三周为实训时间、每周四节课。从学生人校开始,经常开展医学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健康咨询服务(如到医院参观、见习、外科学教学片等),然后在理论课中系统地学习外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并且深入到实习、实训点开展疾病防治的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使外科学的战略思想有机地贯穿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3理论课教学改革
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为授课主要内容,重点讲授实用性内容,即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主要讲授总论、各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适当增加运用社会医学手段进行章节的讲授,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块,制定教学计划,以此来组织教材,实施教学。重点集中讲授,如肿瘤部分的肿瘤总论将病因、病理、诊断方法、治疗措施重点讲,然后把各论当中的肿瘤集中提上来一块讲授。重点放在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上。创伤部分总论与各论的外伤也是这样。将内容陈旧及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删除(如胰腺炎、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治)。让学生了解当今外科学的任务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
4实验教学改革
传统的外科学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内容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理论教学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教学内容过分侧重验证理论,实验方法落后,实验水平偏低,实验教学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呈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现象,实验教学缺乏系统性,不利于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及综合分析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对现行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内容进行改革,以加强外科学整体观念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为培养具有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①安排部分实验课进入社区(如外科常见病评价、社区外科常见疾病的调查与疾病统计分析等),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准备、测定、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力。②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案例讨论(如水电解质失衡案例讨论、腹膜炎的描述性治疗、病例对照研究、突发性公共外伤事件应急对策(院外急救)、感染的具体治疗措施等),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教师在旁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③结合临床知识进行疾病的预防。如肿瘤病病人的诊断原则与预防措施(吸烟的危害、饮食结构等不良的生活行为)。④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机会进行实验操作练习。⑤课外练习的使用,增强学生练习打结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耐心的训练、用血管钳拣各种豆子、练习十字绣能力训练。既培养学习兴趣、又培养技能、耐心。
5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与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加强外科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点,基地建在各级医院。对学生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各专业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医疗服务、疾病防治咨询、协助社区诊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等。在实习、实训基地带教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而体现服务一教学一体化的实践性实习模式[2]。在实习过程中,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和卫生服务,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老年健康保健调查等。在实践中既锻炼了能力,又从不同角度让学生了解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和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及社会活动能力,为其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已成为当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外科学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①运用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板书、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其他网络资源)进行理论讲授。如破伤风病的防治、创伤的急救、烧伤的救治与美容,等录像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对某一疾病的重要性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印象,易于掌握和理解知识,②结合学科的发展开设外科学相关专题讲座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医学知识更新发展快,教材内容的更新和补充跟不上,如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新概念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某疾病诊断新标准等,介绍相关新知识可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实习课中加强实用性和真实性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如无菌术的评价、清创与换药、气管插管、引流管的应用等。④通过在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的实习,使学生掌握多种工作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树立“大卫生”的预防观念,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新型卫生人才。
7课程考核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教育的性质和临床医学学科特点,改革“偏重知识测试,忽视实际能力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笔试:进一步完善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主要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灵活运用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实训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将来执业能力的考试[3]。
总之,通过外科学教学改革实践,解决传统的“外科学”与基础课脱节、与临床脱节、与实践脱节的教学缺陷,把“应用性”思想贯穿于外科学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对外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临床观念的培养;同时注重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将使教学时空变得有效而广阔,为高职医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问,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大大提高,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丽敏.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3,3l(4):233-235.
[2]王家骥,陈家坤.改革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注重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及素质的培养[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9,5(19):115-116.A.
[3]鲍湜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6,2l(1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