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原因诊断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原因诊断中的价值

胡仁健钱雁平余乐鹏张水先余文行

胡仁健钱雁平余乐鹏张水先余文行(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333000)

【摘要】目的探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肠梗阻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双盲法分析6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梗阻患者的MSCT表现,比较常规横断面图像和结合后处理图像对肠梗阻不同病因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在65例中,CT常规横断面图像和结合后处理图像均能明确诊断肠梗阻。肠梗阻不同病因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方面,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的诊断符合率为92.3%(60/65)高于常规横断面图像的72.3%(47/65)(P<0.05);肠道外病变性梗阻中,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病因诊断符合率93.3%(28/30)高于常规横断面图像的70.0%(21/30)(P<O.05);肠壁病变性梗阻中,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病因诊断符合率88%(22/25)高于常规横断面图像的68%(17/25)(P<O.05);而肠腔内病变性梗阻中,两种方法对绝大多数病因能作出诊断。结论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明显提高病因的诊断符合率,值得广泛运用。

【关键词】肠梗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肠梗阻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肠梗阻病因种类繁多,尽早明确其梗阻原因是治疗的关键。CT作为肠梗阻的影像学最佳检查方法[1,2],以往横断面图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MSCT的发展,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更好地显示梗阻不同病因,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对65例肠梗阻患者的MSCT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对梗阻原因诊断,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09年5月~2012年5月期间行MS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梗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17~82岁,平均57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1.2扫描方法均采用64排GELightspeedVCT扫描机,行全腹部CT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扫描条件:120kV,300~500mAs,层厚5mm,螺距取1.375,准直器宽度64×0.625。其中58例行三期增强扫描,造影剂为优维显100ml(浓度300mgI/m1),注射流率3ml/s;分别于25~30s、60~65s、90~95s获取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将容积扫描的数据传输至ADW4.3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常规行多平面重组(MPR),根据感兴趣区域需要分别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

1.3图像分析由2位从事腹部影像诊断放射科医师双盲法阅片,观察每位患者的横断面及结合后处理图像进行诊断,诊断意见有分歧时协商诊断。分析有无肠梗阻;如有肠梗阻,病因按来源分为:肠道外病变、肠壁病变和肠道内病变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统计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常规横轴面图像与结合后处理图像对肠梗阻的诊断率、不同病因的符合率,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65例肠梗阻中,两种方法均能诊断肠梗阻。常规横断面图像和结合后处理图像上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肠管扩张,小肠直径均大于3cm,结肠直径均大于5cm,及近端肠腔气液平形成和远端空虚萎陷的肠管之间的“移行带”。但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合后处理图像对总的病因诊断符合率92.3%(60/65)明显高于单纯横断位图像的72.3%(47/65)(P<0.05)。按病因来源:肠道外病变30例、肠壁病变25例和肠道内病变10例。

2.2肠道外病变性梗阻中,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诊断符合率93.3%(28/30)明显高于常规横断面图像的70.0%(21/30)(P<0.05)。包括肠粘连11例、肠扭转6例、腹内疝和原发性肠套叠各4例、麻痹性肠梗阻2例、肠外肿瘤、腹茧症和肠系膜血栓各1例。其中肠粘连11例,常规横断面诊断符合7例(7/11),而结合后处理像诊断符合10例(10/11)。腹内疝横断位全部漏诊;而结合后处理图像1例漏诊。肠系膜血栓横断位漏诊,而后处理图像利用血管重建明确诊断。其余病因两种方法均能明确诊断。

2.3肠壁病变性梗阻中,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诊断符合率88%(22/25)高于常规横断面图像的68%(17/25)(P<0.05)。包括肿瘤17例、Crohn病4例、感染性病变3例,壁间血肿1例。在17例肿瘤中(结肠来源13例),常规横断面和结合后处理像诊断符合分别为13例(13/17)、15例(15/17)。横断位图像Crohn病2例、感染性病变和壁间血肿各1例均发生漏误诊;而后处理图像仅肠壁间血肿误诊。

2.4肠腔内病变性梗阻中,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诊断符合10例(10/10),而常规横断面图像诊断符合9例(9/10)。包括粪石6例、胆结石3例、异物1例。仅1例胆结石在横断位上漏诊。

3讨论

3.1肠梗阻作为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占急腹症20%。其病因复杂多样,尽早明确其梗阻原因是治疗的关键。腹部平片作为肠梗阻首选检查方法,其检出率只有50%-60%,并且对梗阻病因的判断帮助也不大[3]。CT因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观察肠腔内部、肠壁及周围结构,对肠梗阻病因更具诊断价值,以往诊断仅依靠横断位图像。随着16排以上螺旋CT广泛运用,实现了全腹部薄层快速扫描,克服了因急诊患者闭气难所致的呼吸运动伪影,提高了图像的时间、空间分辨力。大范围薄层连续图像有利于肠管、系膜的连续追踪,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图像细微解剖显示更好;其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能更好地显示肠道扩张与瘪陷间的移行区所在的部位及病变,有助于确定肠梗阻的病因,为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文献报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在90%以上[4]。因此,本文通过MSCT横断位结合后处理图像探讨其在肠梗阻原因诊断中的价值。

3.2本研究通过MSCT常规横断位和结合后处理图像对65例肠梗阻患者的原因诊断,对照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分析。CT常规横断位和结合后处理图像均能诊断肠梗阻,诊断率均能达100%,与文献报道一致[5]。表明无论是横断位还是后处理图像均能很好的显示梗阻近端肠腔积气、积液、扩张和气液平面的形成,以及远端肠管空虚萎陷。但在梗阻原因方面,结合后处理图像对总的病因诊断符合率92.3%(60/65),文献报道[5,6]大致相仿,明显高于单纯横断位图像的72.3%(47/65)(P<0.05)。因梗阻病因繁杂,笔者参照国外文献将梗阻病因简单分为三类:肠道外病变、肠壁本身病变和肠道内病变。本组肠道外病变30例、肠壁病变25例和肠道内病变10例,以肠道外原因最常见。

3.3肠道外病变性梗阻最为多见,CT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诊断符合率93.3(28/30)明显高于常规横断面图像的70.0%(21/30)(P<0.05)。病因最复杂包括肠粘连、肠扭转、腹内疝、原发性肠套叠、麻痹性肠梗阻、肠外肿瘤、腹茧症和肠系膜血栓等,以肠粘连为最常见(11/30)。肠粘连既往诊断主要为排除性诊断,即有明显扩张及萎陷的肠管但没有显示明确的病因[7]。本研究中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7/11)优于常规横断面(7/11),更具诊断价值。由于粘连束带走行不规则,在横断位上不能同时显示,而后处理CPR技术可根据需要行多方位重建,能清晰显示较粗大的粘连束带或粘连导致的间接征象[8],结合手术史,能作出正确诊断。当粘连束带较薄、走行不规律或邻近系膜有炎症渗出时,常难于分辨,此时应结合粘连引起的间接征象:如肠管的卡压变形、牵拉移位、扭曲变尖、成角和肠系膜血管异常等综合判断[5]。腹内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膜或肠系膜正常或异常的孔道、裂隙离开原有位置而进入腹腔内的某一解剖间隙。其发病率低,也是影像学诊断难点,常规横断位因不能全面反映解剖结构,疝囊颈部常显示不清,易导致误漏诊;如疝囊较小结合后处理图像也可能漏诊。肠系膜血栓如累及范围较局限,常规横断位如不仔细观察易漏诊,而后处理图像可以利用MIP、CPR血管重建能明确诊断。两种方法在肠套叠、肠扭转、麻痹性肠梗阻、肠外肿瘤及腹茧症等原因的诊断是一致的。肠套叠表现为“靶征”或“同心圆征”,即由套入管、反折管及套鞘组成;而结合三维重建,显示更加直观全面。肠扭转表现为“漩涡征”、“假肿瘤征”等特异性征象;也可表现为肠壁增厚、水肿、积气、分层,门静脉内积气,肠系膜积气、积液或水肿、腹腔积液,增强扫描肠壁强化不均匀、弱强化或延迟强化。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大小肠不同程度的扩张,未见明显移行带。腹茧症虽然少见,但具有特征性,容易诊断。常表现为部分或者全部小肠被高密度薄膜包裹,包膜部分可见钙化。

3.4肠壁病变性梗阻中,CT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诊断符合率88%(22/25)高于CT常规横断面图像的68%(17/25)(P<0.05),表明CT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在肠壁病变性梗阻中更具价值。病因较多包括肿瘤、Crohn病、感染性病变及壁间血肿,以肿瘤为最常见(17/25),以结肠为多(13/17)。在肿瘤诊断中,两组方法不具明显差别,后处理像图像是横断位图像的重要补充,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CT表现为移行区肠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肿块影,恶性者表面常高低不平,肠腔偏心狭窄,浸润性生长者可累及肠壁全周,肠壁呈环形增厚;增强后大部分病灶强化明显;恶性病变易侵犯周围组织,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如肿块较小两种方法均易漏诊,必须仔细观察,本组2例漏诊。Crohn病尽管发病率不高,但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点,表现为多发肠壁增厚狭窄,活动期肠壁强化显著及肠系膜血管增生形成“梳征”,常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规横断位图像不能同时显示多发肠壁增厚狭窄,易导致误诊;而CPR重建可以较清晰显示多处狭窄,有利于诊断。本组2例在横断位上误诊,结合后处理图像得到明确诊断。感染性病变一般表现为肠壁均匀增厚,且具有范围广的特点,周围脂肪间隙常浑浊。无论横断位还是结合后处理图像诊断都不难,但常规横断位有时对范围判断不够全面,导致误诊;但结合重建图像有助于诊断。本组1例。肠壁间血肿发生率极低,缺乏相关诊断意识,两种方法均误诊。

3.5肠腔内病变性梗阻相对少见,两种方法对绝大多数病因能作出诊断,但后处理图像能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常见病因包括粪石6例、胆结石3例、异物1例。因粪石、结石及异物无论在横断位和后处理图像上均有一定特点,表现为梗阻移行带内见圆形较高密度影,其中粪石性梗阻表现为含气肿块,诊断不难。本组仅1例胆结石,因横断位不能同时显示胆囊区结构,导致漏诊;但结合后处理图像作出正确诊断。

总之,CT常规横断面结合后处理图像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肠道外和肠道本身病变性梗阻更具优势,能明显提高病因的诊断符合率,值得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BoufettalR,JaiSR,ChehabF,etal.Acutebowelobstructionfromgastricandjejunaltrichobezoar:CTimagingfeatures[J].Radiol,2010,91(3Pt1):301-303.

[2]TaourelP,KesslerN,LesnikA,etal.HelicalCToflargebowelobstruction[J].AbdomImaging,2003,28(2):267-275.

[3]DelabrousseE,DestrumelleN,BrunelleS,eta1.CTofsmallbowelobstructioninadults[J].AbdomImaging,2003,28(2):257-266.

[4]RebeccaD,MalloBS,SalemL,eta1.Computedtomographydiagnosisofischemiaandcompleteobstructioninsmallbowelobstruction:asystematicreview[J].GastrointSurg,2005,9(5):690-694.

[5]冯琴,强金伟,李若坤,等.MSCT图像后处理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25(3):341-344.

[6]许传军,李晓东,刘林祥,等.MSCT及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8):1214-1218.

[7]FurukawaA,YamasakiM,FuruichiK,eta1.HelicalCTinthediagnosisofsmallbowelobstruction[J].Radiographics,2001,21(2):341-355.

[8]PetrovicB,NikolaidisP,HammondNA,eta1.IdentificationofadhesionsonCTinsmall-bowelobstruction[J].EmergRadiol,2006,12(3):88-93.